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乡迷子荒村农家书屋:
阅读之花在草原绽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9
5月2日,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乡迷子荒村举办阅读活动。受访人 供图
5月,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乡迎来杏花怒放。这座东北小城隐藏在科尔沁草原的深处,虽不大,却有一个村子因阅读而声名远播。撒播书香的使者叫张树森,是包拉温都乡迷子荒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在他的精心运营下,迷子荒村农家书屋引领村民走向知识的殿堂、改变思想发家致富,缕缕书香浸润广袤草原。
建好是前提 管好是关键
这段时间,“激情红五月”读书活动在迷子荒村农家书屋热闹开展,“五一”假期期间,这里天天爆满,村里的孩子们在这里不知疲倦地捧起书本阅读,张树森和志愿者们为读者们讲授知识,大家边读书边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在场的青少年收获很大,他们和我说,要传承‘五四’薪火,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张树森颇有感触。
21年前,张树森收回自家临街、年租金7000多元的180平方米店面房,自掏腰包3.7万元,购置5000多册图书,购买了桌椅,风风火火办起了“报吧”书屋,免费向当地群众开放。2009年,“报吧”书屋与迷子荒村农家书屋整合。
“整合后的书屋更有活力了,也比之前扩大了不少!现在有300平方米!”张树森细数这些年书屋的变化,有了各种政策的扶持,图书已经增加至3万多册。他观察到,不少群众喜欢看报,于是自费订阅了70多种报纸。精心布置阅读场所,细分阅读需求,书屋精心设立了科技书摊、法律书摊、文化书柜和红色基因传承室等10个学习区域。张树森还发动乡里12名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等“乡贤”担任志愿者,共同参与书屋的管理。同时组建志愿理论宣讲服务队,通过宣讲党史故事、英模事迹等,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倡导文明新风尚。2020年底,迷子荒村农家书屋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建好书屋是前提,管理好是关键,维护好是肩上的重任。”张树森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吃住都在书屋里,方便书屋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开放。书屋还提供免费茶水,桌子上摆放了不同度数的花镜,为读者提供便捷、贴心的阅读服务。
别看书屋小 里外都是宝
“为什么村民这么喜欢来农家书屋看书、学习?”面对记者的问题,张树森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一件趣事。
“我们这儿有位村民,大家都管他叫‘铁疙瘩’。过去,他是种田能手,按照老方法种,有时候一个人打的粮都赶上了一个生产队的产量。所以啊,在种田这块,他谁也不服气。”张树森清楚地记得,有一年,“铁疙瘩”和邻居都种了玉米,一开始,他家的玉米长势好,比邻居家的高出了一大截。没承想,到了打粮的季节,自家产量却比对方少了许多。
虽然心里还有些许不服,但是实打实的高产量却让“铁疙瘩”竖起了大拇指,他忍不住向邻居讨教经验。邻居告诉他,自己是在农家书屋里有关科学种植书籍上学到了法子。“铁疙瘩”一听,立刻来到农家书屋借回了许多书,回去认真研究。第二年,他的玉米产量就赶上了邻居家。
“从此以后,‘铁疙瘩’就经常来农家书屋读书。结合切身体会,他还写了一个顺口溜:农家书屋别看小,里里外外都是宝,科技种田收获大,农家书屋就是好。”张树森笑着说。
有人因为学习科技知识而发家致富,有人因为钻研农业机械化而成为粮食种植大户,乡里法律“明白人”也多了起来……“书中真的有黄金屋!”看到了身边人因为来到书屋而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书屋,爱上阅读。亲身的实践,远比那些空洞的大道理有号召力。
人气有了,服务的创新也不能落下。“要根据群众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方法上要搞‘活’一些。比如,群众读书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进行辅导。来借书不便的,可以拨打书屋热线,我们亲自送书上门……”张树森告诉记者。
穿过草原、穿过树林、穿过河流,骑着马、开着车或者是徒步,无论春夏秋冬,包拉温都乡村民都能看到张树森和志愿者们风雨无阻送书的身影。
此外,书屋还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报阅览、文物展、民族文艺演出等。每年7月,会举办歌颂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读书活动;9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书刊读书竞赛;10月则会举办“庆国庆、爱我中华、爱家乡”读书会等。在张树森的努力下,农家书屋已然成为全乡“全民阅读”的核心阵地。
“书屋门前便是乡里的农贸大集,我们每年还会举办图书市集,为老百姓赠送两三千本书籍,他们喜欢什么书,就拿走什么书,那场景,红火着呢!”张树森自豪地说。
通过迷子荒村农家书屋的运营实践,张树森获得了不少启发:“干任何事情,只有抓住了先进文化、贴近群众,才能找到根本与方向。农家书屋为村民服务,也在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看到乡亲们求安、求知、求富、求健康、求梦想、求文明,我和老伴儿心里暖洋洋的。”他坚定地说,经营管理书屋获得的精神回报,超过经济回报一百倍!“我和老伴儿订了个‘君子协议’,这个农家书屋要永远办下去,当我们老了,让子女接着办——这块为人民服务的阵地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