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AI时代能做什么

作者:张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6

  21世纪的第一个30年,当人工智能以颠覆性姿态出现时,人们开始担心,记者职业是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场技术带来的大浪淘沙中,哪些记者会被取代?首先是这样的“三不”记者:不专业、不思考、不投入。不专业是指基本功不过硬,依靠行业发展惯性生存下来的记者,既没有修好传统媒体人的“必修课”,也没有在融媒体时代积极加入转型阵列,发展出新的“必杀技”。不思考是指缺乏深度思考能力,习惯了被动接受、等待“喂料”,缺少对他人的关心、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对社会关键议题的研究能力,从而无法体现作为“人”的主体性,无法创造出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内容。不投入是指没有对新闻事业的理想追求,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自然也就没有内驱力去拥抱新技术,去在新浪潮中探索新闻事业的可能性。

  其实这种筛选,何尝不是保持新闻业态健康本该有的“新陈代谢”?反过来看,记者在AI时代筑牢专业性的“护城河”,可以做这样“三有”准备:有深度、有勇气、有担当。深度不是大模型中泛滥的故弄玄虚的调调,而是对本质性问题的探索和思考,通过深入的学习,让AI成为提高效能、撬动思维的助手,让AI服务于你的价值体系而非成为AI的“信徒”。勇气并非天然的,需要后期的训练。探寻真相的勇气、自我改变的勇气、相信自己不可替代的勇气,需要在与AI共舞中逐渐习得。担当源自对使命的深刻体认。AI时代不缺记者,缺的是有理想、有担当的记者。

  相比被取代的焦虑,记者更应该有兴奋感,去探索新闻领域的人机协作,去看看技术赋能之下自己的手脚感官能不能进一步“延伸”。即便非要将记者的命运,放到人类文明史的尺度中去预判,设定一个“BE”(悲剧)的大结局,那也大可以带着“向死而生”的觉悟,打光最后一发“子弹”。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新闻永远不死——这是一种认知,更是一句宣言。

  (本文选自《传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