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喜欢旧书的人“朋友圈”不断扩大
——“旧书新知”系列报道·天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8
“只要没事,差不多每个周末我都过来逛一逛。”清明节假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棉3创意街区的海河旧书市集上,遇到一位姓李的老先生,看起来他和好几个书摊老板都是老相识了,彼此问候着、招呼着,淘旧书是他们主要的话题。2024年3月31日,海河旧书市集在这里启幕,一年来,海河旧书市集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无数的爱书人、藏书人、读书人相聚于此,从旧书获取新知识,让旧书找到新知己。
多元文化场景 新鲜感“破圈”
“好嘛!那是相当热闹,别说全区了,小半个城的人都来了。”家住附近的王“掰掰”用天津人特有的幽默和夸张形容着海河旧书市集启动首日人流如织的情景,“好多书还是我上学那会儿看的呢,再见面我头发可都白完了!”王“掰掰”唏嘘着把帽子摘了,他说自己就是个“大老粗”,从最开始纯凑热闹,到现在拿过书来翻翻版次,看看印次,王“掰掰”也开始下手了,而他淘书的标准简单明了,“顺眼”是第一位的,“一看就是我那个时候的东西。”他手指着一本本薄薄的小开本,忽然认真起来,“咱也不是专业的,找几本当年的书,就当是个纪念吧。”
一年来,海河旧书市集不知道成全了多少像王“掰掰”这样的读者,他们也许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藏书人,但却因为旧书市集有了打捞记忆的机会,有了再一次与触动过他们心灵的文字相遇的瞬间。有人因为家中的一套书不全,而几次三番地过来寻找,甚至还拜托了书摊老板帮忙留意;有人为了曾经错过的一本书而蹲守,如数家珍地重复着与那本书有关的内容,急盼地在一排排、一摞摞的旧书中搜寻着;有人干脆没有任何目的瞎逛,突然眼前一亮,便有了可以回味好久的惊喜。
有过几次淘旧书经历的人都知道,喜欢旧书的人有自己的“朋友圈”。海河旧书市集从诞生之日,就充满了新鲜感,让许多之前不了解古旧书的人能够更便捷地入门,也让在古旧书中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的人,看到了在文化场景的赋能下,旧书市集激发出的更多可能性。天津以海河旧书市集为载体,不断融入主题文创、特色展览、名家读书分享与签售、非遗展演体验等,通过“旧书+”系列活动,持续打造展示“津派”“津味”的多元文化场景,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
冬去春来,棉3创意街区的玉兰花再一次迎风摇曳,海河旧书市集也从室内再一次搬到了户外。春日的海河东岸,除了花香,还有书香,多家实体书店、个人摊主以及收藏爱好者齐聚海河旧书市集,带来千余种图书和文创产品,涵盖了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一年来,海河旧书市集共举办60余场活动,吸引近30万人次的参与,不仅为爱书人提供了交流和选购的平台,更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常态化开展 规范化管理
“也不是每次来都有收获,主要还是看缘分。”3月底的周末,来自天津市河北区的李先生怡然自得地在海河旧书市集的书摊上翻选着,直到问起这是第几次来逛市集,他才若有所思地抬了一下头,“第N次吧。”
来海河旧书市集逛一逛已然成了很多市民的习惯,也成了很多游客必到的打卡地,上巳节在这里穿汉服拍照、射箭、投壶,清明节假期在这里品茶香、学花艺,每次来总有不一样的体验,总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样的吸引力,谁又能拒绝呢?
红火的市集背后,是天津市政府相关部门搭建的智慧生态:构建市场监管良性循环,建立服务保障市、区联动机制,汇聚百余名专家学者人才资源库,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资源汇聚等方面向市集导入大量资源,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项经费近300万元,定制10个天津特色移动展车,建设30个固定销售展位,吸引了1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民营书店、个体摊主参与,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旧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旧书的流转过程体现了其承载的知识、价值、文化的传承过程。繁荣发展旧书市场,既满足了分众化需求,也倡导了绿色循环的理念,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通过前期一系列深入调研和交流,天津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大视野中打开格局,推动旧书市场繁荣发展并形成长效机制。“我们坚持政府搭台,吸引国有企业、民营书店、个体摊主、藏友票友、玩家杂家等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印发处处长孙宏航介绍。
针对旧书市场曾经长期存在的“无证经营”难题,天津创新“大许可+小认证”的联合经营模式,由河东区棉3创意街区作为经营主体统一办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个体书商通过实名备案入驻,25家固定摊位实现合法经营。这一模式也为全国旧书市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范本。
一年来,海河旧书市集每周日在棉3创意街区常态化举办,除了这个标志性旧书市集外,若干个旧书专业书店和多点位特色旧书市集及活动在全市开展,形成了丰富多彩、联动发展的交易流通模式,常态化的机制,助力书香天津建设,也带动了周边消费的增长。
京津冀联动 走进高校和商圈
在2024年的收官市集上,海河旧书市集实现了京津冀联动。北京市中国书店、河北省《藏书报》语华书馆、保定新华书店等来到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中心,三地一同亮相,不仅吸引了众多藏友和读者的关注,也加强了三地相关从业者的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旧书市场的繁荣靠的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家书店,或者某一个区域的“单打独斗”,只有源头活水交流起来,才能形成整体效应,才会真正带动这个领域的发展繁荣。
海河旧书市集不仅常态化开展,还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热门旅游打卡地——滨海新区图书馆与第34届天津桃花节结合,在和平区百年商业街、南开区重点商圈中,都有海河旧书市集的身影。2024年,海河旧书市集先后两次走进天津师范大学,和广大师生共同践行“旧书循环利用,知识薪火相传”的理念,和“书香天津”系列活动充分结合,邀请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广东等地40余位嘉宾,以“古旧书文化与阅读推广”为主题,探讨古旧书与文化传承发展、古旧书业振兴与发展、古旧书与数字阅读、海河旧书市集发展模式等话题,引导古旧书阅读者、经营者、收藏者、研究者加强业内外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的海河旧书市集活动都与宣传《天津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相结合,无论是在天津师范大学这样的高校,还是在和平区金街、南开区鲁能城这样的商圈,海河旧书市集总能“因地制宜”找到结合点,通过展板、海报或者摄影展等多种方式宣传《天津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很多前来淘书的人看到了,都会驻足一会儿,看看其中的内容有哪些跟自己相关,看看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融入“书香天津”阅读推广的大军。
着眼于文旅商融合发展,天津正积极谋划推动旧书市集“破圈”新场景、新项目、新品牌,强化体验性、互动性、延展性,促进市集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将融入更多游、购、娱等业态,打造常态化举办、多业态经营、广泛参与、辐射周边、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天津特色旧书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