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知识传播壁垒 播下未来探索火种

作者:林佳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8

  科技迭代,浪潮奔涌,信息传播一日千里,大众对前沿科学知识的好奇与渴望,恰似被点燃的篝火,灼灼跃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太空探针》,把科学知识、科幻故事、文学艺术充分融合,用专业知识赋予作品硬核的科学内容,不仅为科幻创作带来新思考,更赋予作品更广泛的科普价值。

  碰撞大科学装置科普创作火花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我们能做什么?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宇宙线探测装置“拉索”、将人类“视界”延伸百亿光年的“中国天眼”、能捕捉“宇宙幽灵”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

  2024年4月,为即将出版的新书《拉索 打开人类高能宇宙新视界》,我们来到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实地调研。海子山海拔4500米,我们虽有些高反,但听闻能够同步参观“拍了拍太阳”的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基地,仍十分欣喜。与其他大科学装置一样,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同样备受瞩目,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这里是探索宇宙的“利器”,于我们眼中,这里更是科普图书选题的绝佳素材。

  回到成都后,我们想策划一部关于子午工程二期的科普作品,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成都π中心执行主任,也是子午工程二期稻城台执行站长郑朝晖向我们推荐了吴季研究员。吴季老师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空间科学领域声名卓著,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早已成为空间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他还是一位资深的科普作家,创作过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

  怀揣期待,我们联系上吴季老师。初次见面,我们对作品并没有清晰的策划思路,期望借助吴季老师的视角,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在他充满阳光的办公室里,我们的话题如灵动的飞鸟,从项目实施的艰难挑战聊到建设成果的深远影响,从宇宙深处的神秘谜团聊到空间科学的发展前沿,从传统科普的问题局限聊到科幻创作的无限可能……他语词真切,脸含笑意:“四川对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关于稻城大科学装置的科普图书,理应稳稳当当落户四川本省出版社。我再琢磨琢磨,只要有想法了,第一时间与你们联系。”吴季老师的话语,字里行间透露出十足的坚定,态度更是无比诚恳,每一个音节都传递着温暖,让我们无比感动。

  精雕细琢成就科幻精品力作

  8月,吴季老师来电:“我写了个科幻故事,内容涉及稻城大科学装置的科普知识,你们是否愿意看看初稿?”那一刻,我完全惊讶于吴季老师的创作效率。原本以为只是初步的交流,至多形成作品设想和提纲,没想到能如此迅速地将模糊的想法化作实在的作品。这让我对这个科幻故事充满了期待。

  收到初稿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社里科幻、科普方向的资深编辑、编审认真研读。通过分别读稿、交叉讨论、汇总意见,我们认为,这是一部立足真实的科学事件,讲解丰富的科普知识,塑造鲜活的科学家群像,同时又融入大胆的未来想象,深入探讨了人类与外星文明如何交流的好作品。作品在初稿阶段就已兼具科学性、故事性与艺术性,相信通过进一步打磨,一定可以成为一部精品力作。

  与吴季老师再一次会面时,我们从故事背景到核心情节再到细节设定,逐一进行沟通,此时才知道他在创作过程中已进行了丰富的细节设计,有很多细节更是我们初读稿件没有关注到的:为营造贴近现实的未来感,将故事设定在2045年;为增添故事的戏剧性,设计空间碎片事故导致K01项目失败;为呈现故事的真实性,人物都有原型、事件都有案例,就连相关单位、机构都使用真实名称;为让读者轻松阅读,故事的起承转合、悬念设置,均暗藏巧思……但吴季老师仍细心听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疑问认真回复,对一些建议欣然接受。

  科普知识与文学艺术交相辉映

  为保证“硬科普”的“硬”,吴季老师向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多位专家咨询意见。他说,读过初稿的专家们如同严谨的工匠,对他提出的一些问题,都详细沟通并给出专业意见,保证读者能在故事中接触到真实、前沿、权威的科学知识。这份专业精神也敦促我们在出版工作中更加重视科学的严谨性,坚定了追求高质量作品的决心。

  大胆的科幻畅想是作品打破现实边界、激发读者想象力的关键。吴季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大胆畅想科技设施建设、星际文明交流的场景。比如,故事中解决温度过低导致高塔结冰的破冰技术,既有情节上的脑洞大开,又有逻辑与科学原理上的技术设想。在后来的新书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孟新谈道,或许这一设想将来就可以直接应用,科幻作品中的畅想和创新思维能反哺科学研究,推动科学畅想成为现实。

  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不仅要有科学深度,还要有文学温度。为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我们建议在作品中增加人物的心理描写,部分情节可再多设计一些冲突。令我们意外的是,吴季老师的文学功底完全不亚于他的空间研究。稿件完善后,科学家的内心独白和他们面对挑战时的挣扎与抉择,在吴季老师的文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此,我们在出版工作中见证了前沿科学、科幻畅想与文学艺术融合的佳作诞生,如熠熠生辉的天狼星,打破知识传播的壁垒,在读者心中播下对未知探索的火种。

  (作者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