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作家与编辑的约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8
《昆仑约定》新书发布会现场,作家毕淑敏(中)与作家梁晓声(左二)、文学评论家施战军(右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右一)对谈。人文社 供图
在中国文坛,毕淑敏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她的文字细腻平和,充满对生命的敬畏与个体的关怀。她从医的背景使其作品在描写疾病与生死时有更多的真实性和专业特性。她以“医生作家”的双重身份,用文字治愈人生,被誉为“中国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近期,毕淑敏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0年交往终于等来《昆仑约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与毕淑敏相交已近30年。1996年深秋,在广州参加老作家欧阳山的作品研讨会时,我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老师郭小冬偶然相遇,在短促的交流中,我俩便商定了在海南组织作家笔会的活动。没想到,郭小冬组织力、行动力超强,很快就落实了海南笔会的各项安排。1997年1月,作家王火、毕淑敏、邓一光等在出版社领导与编辑的陪同下,齐聚海南三亚。期间,我曾与毕淑敏朝夕相处,有一天住宿还安排在同一个房间。记得那晚,她忙着电话采访,一直到凌晨。听得出,她这是在做有关戒毒小说的准备。果然,过了一段时间,一部以戒毒医院为背景,揭示毒品对人类身心毒害的长篇小说《红处方》出版。
之后的那些年,我们之间的联系虽不算密切,但彼此会时常问候。直到2009年,在一位记者的推动下,我又组织了编辑生涯的第二次笔会。这次在大连周边海岛的笔会,有叶辛、陆天明、王海翎、邓刚、邓一光等新老作家,并且又高兴地邀请到毕淑敏。在海岛上,毕淑敏比其他作家更为繁忙,除了大家的集中活动外,主办方还给她安排了几场讲座与访谈。
此前,我也曾向她约过稿,可能由于我“不着急,耐心等待”的表态,错过了她的多部作品,让一部又一部畅销书“花落他家”。这期间,我编选了她的几部作品,有小说、有散文,辑为“毕淑敏心灵四书”出版。尤其是在同名电视剧《女心理师》播出前夕,又将这部长篇小说以单行本推出,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此时,虽然还没有承担毕淑敏的新书责任编辑,但我一直关注着她的动态:旅行的航线从亚洲到欧洲,从叙利亚到伊朗,从南极、北极到非洲,足迹还踏上赤道、南美洲、复活节岛等地。随之又把这些丰富的经历以图配文,出版了《美洲小宇宙》《破冰北极点》《南极之南》《巴尔干的铜钥匙》《小飞机,欧洲行》《蓝色天堂》《非洲三万里》等一系列旅行散文。尤其是看到她为非洲之行所下的决心:“无论要花费多少金钱,无论要经历多少繁杂手续,哪怕山重水复、瘴气横行,我都要去非洲!”这种冲天的豪气与顽强,令我尤为敬佩。从她后来送我的书里,更领悟到她周游世界的辛苦付出。“人的一生,心灵会蒙尘。这并不可怕,但须洗涤。你要找到灵魂的清泉……大自然有自成体统的优美,等待你身心与之共振。”“旅行是既不安全也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多门,我就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这种生命的韧性与热血,这种激励人心的勇气与果敢,让我更愿意走近她。这些年,我听到有人因为读她的作品而情感相通,从而结为姻缘;有人因为读她的散文,也拿起了笔,成为作家;有人从她的文字中得到疗愈,走出生命的低谷……
经过多年的交往,在等待和期盼中,我于2024年5月6日早晨终于收到了毕淑敏刚刚画上句号的《昆仑约定》定稿。
“险些耗尽生命能量”的长篇小说
毕淑敏16岁半入伍西藏阿里军分区,在海拔近5000米、物资极度匮乏的雪域高原戍边11年,这段经历成为她文学创作的基底。而《昆仑约定》则是她对昆仑山许下的承诺:不辜负这座山,是我对自己许下的承诺。在创作中,毕淑敏以73岁年龄“重新潜入16岁半的心灵”,将青春记忆与晚年沉思交织。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她写道:“熬煮文字的过程,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作为责编,我特别赞成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所说,若无人书写,戍边青春将“烟消云散”。由此也可以说,在《昆仑约定》里,毕淑敏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风雨,让未被史书记载的平凡英雄得以永恒。
“高原上的每一次出发,都生死未卜。”“军人的爱,一经说出,便是泰山压顶。”毕淑敏以亲历的生命体验,以沉稳有利的笔触,书写亲密战友的生,敬爱之人的死,在她的笔下,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是那么绵长。“在雪域高原野外露营时,战士们绝不脱下征衣,不顾死亡威胁,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投入战斗。”班长郭焕金与军医楚直、作战参谋景自连,以及战友潘容、麦青青在未定国界的生命禁区,经受着高寒缺氧、荒凉孤寂,以及与邻国边境不断摩擦等各种生死考验,用血肉之躯筑起祖国的边防线。对此,我与评论家施战军有着共鸣: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年轻战士守卫边疆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相融,唤起当代读者对人的精神高度的向往。
在《昆仑约定》里,既有冰川移动的轰动,也有格桑花破雪的鸣声。毕淑敏的意志与坚韧在创作这部小说期间也得到了极大考验。这几年,我们虽不断联系,尤其是疫情期间互相惦念,但我理解作家写作的艰辛、创作对生命的消耗,尤其是对一位古稀作家,更需要尊重和诚心。她也从未向我透露自己的身体状况。后来我才了解到,创作这部小说的后期,她三次急诊、四次住院,甚至被医生报为病重。尽管如此,她仍以医者的冷静与作家的炽热,以生命的坚强与韧性,在“直面死亡之前,终将初稿的最后一个字完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昆仑山的承诺。
我非常喜欢《昆仑约定》这个书名,因为它不仅有着意象的高洁,壮丽动人的诗意,还有求解的悬念。在这部小说里,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蕴,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在昆仑之巅,他们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青春热血捍卫祖国的疆域。这部倾注了真诚和深厚感情的作品,可以说是在题材上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白。
此刻,看着这部沉甸甸的小说,我从内心发出感慨,书名《昆仑约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也向人们传递了“承诺与践行”的美德懿行。毕淑敏以古稀之躯攀越文学昆仑,用文字为一代人立碑,也为在困境中寻找光明的读者,点亮了一盏精神灯塔。
年少迷茫时,我们在《心灵七游戏》里找到浮木;病痛折磨时,我们在《拯救乳房》中寻到抗争;心灵迷茫时,我们在《女心理师》中得到疗愈;困顿低沉时,我们在《昆仑约定》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感谢毕淑敏,这么多年以来,用那些温暖柔和的文字陪伴着读者。
感谢毕淑敏,践行了与一个编辑的约定,把这部“险些耗尽生命能量”的长篇小说交给了我。
(作者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