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口

作者:董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4

  2025年3月末,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甘孜岩画》样书,静静置于盎然的春光之中。封面呈绛红色,上面绘有甘孜岩画里常见的牦牛与大角鹿,它们四蹄奔腾,仿佛下一秒便会跃然而出,迫不及待地要向读者讲述这本书背后的成书故事。

  《甘孜岩画》由著名岩画研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张亚莎教授担任主编,是一部主题出版类图书。同时,这也是出版行业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亦是中央民族大学学术机构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文旅考古机构携手合作的结晶。2024年10月,当部分书稿初次摆到我与责任编辑案头时,我们都敏锐地意识到,该选题与华文出版社统战文化产品线高度契合,也深感通过这本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重大。

  今年正值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甘孜州地处川、青、藏三地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羌、彝等多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在岩画的演变历程中,如何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让这一重要的民族学理论与岩画田野调查成果完美融合?如何抓住建州75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在有限时间内打造出一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主题出版物?又如何平衡好学术出版与通识出版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出版方迅速作出判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做如这本通识类主题图书的三点感悟

  首先,确定成书基调。《甘孜岩画》依据甘孜州内部的地域架构来组织篇章。除了对当地基础地理、历史情况进行介绍,以及对岩画进行综合述评外,主体部分按照经典的康藏研究体系,划分为康北、康东、康南3个区域分别阐述。为直观展现岩画分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绘制一幅分布图成为串联全书的关键线索,同时也将作为各篇章设计的重要元素。然而,那些地图属性过于明显的旧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为此,我与作者、责任编辑以及图书设计团队的5位老师密切沟通,以点带面,巧妙利用甘孜自然地理以河流划分内部小板块的方式,将岩画分布点的相对位置、岩画类型、河流、山岳等要素创造性地整合重构。如此一来,呈现在篇章页背后的直观图示便有了明确的设计落笔点。通过这一图示,由不同研究学者撰写的章节得以与全书整体相呼应。在保持体例统一的同时,尊重各位研究者的学术风格,这一做法得到了张亚莎教授的高度认可,也成为本书的成书基调。

  其次,精心撷取书稿内容。从制作上看,岩画主要分为涂绘类和凿刻类两种。甘孜州山河广布、植被丰富,岩画制作的场地与天然的植物、矿物染料唾手可得,因此有大量制作于不同历史时期、表达内容各异的岩画。对于早期岩画,书稿已给出相对严谨的释读,但对于一些初步推断制作年代较晚的岩画,学界在其内容阐释上仍存在争议。我和责任编辑多次与张亚莎教授团队进行专业研讨,一致认为本书应更多收录内容已明确释读的岩画文本,尤其是那些能充分反映甘孜地区先民生活,且与我国其他地区已发现岩画具有比较研究价值的新成果。岩画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地域性与共通性相互交织的特点,深刻反映了早期中华文化圈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力实证,也是我们筛选内容时的核心考量。

  最后,对图书整体设计进行精心打磨。岩画的创作内容与自然万物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如何为《甘孜岩画》这部相对专业、艰深的学术著作增添自然万物的灵动色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决定从岩画中提取充满象征意义与自然意趣的元素,同时充分展现甘孜州作为交通枢纽的地域特色,以此作为本书整体设计的主基调。结合中国出版集团定点帮扶甘孜州德格县文化建设的大方针,我们侧重选取了德格县八邦乡扎夏瓦岩画中具有纹饰的圆圈状图案。这一圆圈状图案与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馆藏的青藏高原早期托架上铸刻的圆圈符号系统极为相似,是青藏高原先民交流融合的有力见证。而岩画中的圆圈图案,又与甘肃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出土彩陶中的抽象纹饰一脉相承。德格正处于甘肃马家窑文化与西藏卡若遗址交流的交通要道之上,通过强调这一元素并加以设计,有效连接起西北、西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联系。

  引领探索更广阔的文化传播之路

  岩画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蕴含着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刻认知,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许。如果说符号类岩画潜藏了文明的交互与流变,那么动物类岩画则记录了先民生活的鲜活瞬间。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印记,深深打动了作者团队与编辑团队。动物题材是这本书由学术类主题出版物向通识类主题出版物“破圈”的生长点,在《甘孜岩画》未来深度的选题开发中,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元素,进一步强化主题出版物的教育价值。

  甘孜县卡攻乡棋盘岩画是甘孜岩画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叙事”意味的作品。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岩画题材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千军万马,是民间传说中格萨尔王在石上排兵布阵的智慧体现。如今,格萨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德格集中而丰富地保存了格萨尔文化遗存,棋盘岩画为研究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甘孜岩画》纸上油墨未干,研究者早已背上行囊再次出发。对于藏文化研究学者而言,这一领域的研究向来需要付出比其他地域文化研究更多的精力与心血。《甘孜岩画》对近10年该领域新发现的遗存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既是阶段性的成果总结,也为出版与传播工作开拓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如何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宏大时空框架中,策划出版更多具有教育价值的通识类主题出版物,《甘孜岩画》为出版工作者开启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口,引领我们探索更广阔的文化传播之路。

  (作者单位: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