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民出版社“印象”系列丛书再添新作——

同一主题下,每部书都要有厚重感

作者:本报记者 章红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4

  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选题成为出版热点。热点之下,如何向读者推出本本都有厚重感的图书,对出版人来说无疑具有挑战性。“我们的节日:文学名家进校园暨《印象清明》新书研讨会”近日在贵州大学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贵州出版集团、贵州大学、贵州广播电视台主办。会上,《印象清明: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的出版方、主编等介绍了该书出版背后的历程。从他们的思考中,我们了解到同一文学主题下的系列图书,怎样才能做到每本书的内容都有宽阔、丰富、厚重感。

  选择作者作品需“苛刻”

  首先是作者选择“苛刻”。《印象清明》的作者由李敬泽、邢军纪、和晓梅、刘建东、雷平阳、江子、杨庆祥、荣荣、郁葱、梅洁、傅天琳、葛水平、蒋子龙、郭文斌、胡学文、关仁山、温亚军、娜夜、李约热、徐坤、包倬、乔叶、李元胜、肖勤、李浩25位作家组成。这些作家要么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要么获得过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其次是作品选择“苛刻”。在《印象清明》中,新写的作品占全书的80%左右。对此,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印象”系列丛书主编李浩说:“我们一直希望专门写给我们这本书的新作品多些,再多些。它是编选,但不同于一般的编选,不仅仅满足于集萃。我们更希望,我们的这一(传统节日)系列是‘新的’,是这个时代最为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和学者对于此时的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知,有着真切的历史感,也有着真切的当下性。”

  对于内容的这种“苛刻”要求,此前在贵州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印象中秋: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印象重阳: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中都有体现。

  以题写书名为例,“印象”系列丛书前面几本图书题写书名的大家分别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和著名作家徐光耀。“此次《印象清明》,我们忐忑地向莫言先生发出请求,希望他能为我们题写书名,莫言先生欣然接受,很快便将题好的‘印象清明’寄给了我们。”李浩说。

  “印象”不是肤浅呈现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如何贯彻落实《意见》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的要求,追寻传统节气背后的逻辑,以精品力作守护文化根脉成为贵州出版集团倾心打造“印象”系列丛书的出版宗旨。

  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在活动中表示,“印象”系列丛书是贵州出版集团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在他看来,追寻传统节气背后逻辑,以精品力作守护文化根脉,始终是出版人的理念。《印象清明》不仅是对清明节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全面展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贵州出版集团贯彻落实《意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的生动践行。

  王焱透露,继《印象春节》《印象中秋》《印象重阳》《印象清明》之后,该系列还计划出版《印象端午》《印象七夕》《印象元宵节》,总计7册,将来还会扩展至更多民族节日,为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贡献出版的力量。

  让每部都成为话题书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清明由此得名。谈及《印象清明》选题的策划意义,策划人于晓华和李浩的共识是,在清明等这些凝结着民族情感和精神意蕴的传统节日中,更容易“窥见”传统文明、文化对个人的赋予。此观点在《印象清明》新书研讨会上得到印证,该书作者纷纷谈了他们关注传统节日并积极参与“印象”系列丛书创作的因由。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则臣在视频分享中认为,在文化同质化浪潮中,春节、清明等节日是抵御精神贫瘠的重要阵地。他结合自身插松枝等经历,分享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个人情感,强调节气的玄妙与节日的文化负载,肯定“印象”系列丛书在知识与情感层面的双重价值,认为其通过个人化表达传递文化基因。

  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以“文化凝聚力”为核心,强调清明节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重要性。他回忆70年代学校组织祭扫烈士陵园的经历,认为仪式感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他呼吁关注节日背后的哲学思考,并期待出版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激活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增强文化认同。同时,龙一期待与贵州出版集团深化合作,以文学力量推动传统文化“破圈”。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建东通过母亲对姥姥的追思故事,探讨时间与情感的辩证关系,表示清明节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反思。他称赞“印象”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同题作文”的形式展现节日多样性,并呼吁青年作家以“陌生化”手法重新观察传统,让节日文学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代共鸣。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包倬以彝族文化为切入点,分享了自己创作《印象清明》中《清明如屏》的挑战:既要突破汉族节日叙事框架,又要寻找跨文化共鸣点。他呼吁保护少数民族节日习俗,并建议通过文学作品将其转化为文化符号,助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建设。

  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肖勤以细腻的笔触解析清明的双重性:既是追思逝者的哀伤,也是万物生长的喜悦。她以贵州“上山”习俗为例,将祭扫与自然复苏结合,赋予节日生态美学内涵。她呼吁关注节日背后的情感逻辑,认为在AI技术冲击下,人类对生死、亲情的独特体验是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传统节日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密码。与会者认为,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从清明文化中汲取力量,让这古老而厚重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熠熠生辉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