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工业经济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作者:张秀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1

核心阅读

  传统的工业经济新闻报道是为特定读者、行业来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各个领域的融合速度持续加快,工业经济新闻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需从生活、社会角度出发,改变报道的广度与深度,使工业经济新闻报道变得更具实用性和服务性。


  工业经济新闻是经济新闻的一种类型,细分内容较多,其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与数字,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功底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经济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不同,要提升工业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就要从“贴近性”方面下功夫,使工业经济新闻不再高高在上。

  转化切入视角,扩大报道范围。传统的工业经济新闻报道是为特定读者、行业来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各个领域的融合速度持续加快,工业经济新闻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需从生活、社会角度出发,改变报道的广度与深度,使工业经济新闻报道变得更具实用性和服务性。第一,着眼于全球视野,将工业经济新闻报道与国家发展、世界大势相联系,将我国的工业经济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中进行考量;第二,从生活角度关注工业经济新闻,为广大受众讲述工业经济的发展意义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此类新闻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能够让受众有所收获。

  树立调研精神,厘清报道思路。调研是做好工业经济新闻报道的有效方法。作为新闻记者,在确立报道主题之后需详细分析新闻的背景知识、来龙去脉,这是提高报道“贴近性”的前提条件。工业经济新闻的专业性极强,新闻记者要从调研上下功夫,理解专业内容。如果遇到陌生的报道领域,必须要做好长期调研工作,准备好足够的知识储备,通过翻阅文件、查看书籍、听取讲座、实地调研的方式全面了解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研读资料时要注重挖掘各类材料之间的联系,从当前的经济热点出发对各类材料进行加工与整合,并进行成组化、系列化处理,寻找与之相关的评论、链接、背景等,在此基础上厘清报道框架与思路,为后续报道奠定基础。

  做好“翻译”工作,降低阅读难度。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即可进入采访、写作环节,这一环节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内容的“翻译”,将专业的工业经济内容转化为普通受众读得懂的白话,使新闻语言的表达通俗化。在采访过程中,要做好与被采访对象的沟通工作,了解每一个要点,将采访语言转化为通俗化的报道内容。写作时应避免直接采用“拿来主义”,不能够将采访资料的专业术语直接用在新闻报道中,而应在不改变原有意思的基础上用口语进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关注价值取向,兼顾工业经济新闻的人文性和经济性,不能被工业经济现象“牵着鼻子走”,要善于从中发现人、报道人,处理好人物、政策之间的关系,使工业经济新闻报道既能深刻表达主题,也不丧失可读性。

  进行故事处理,提高报道趣味。故事化处理是提高工业经济新闻报道“贴近性”的有效方式,这是与受众连接的天然桥梁,能够让工业经济新闻报道变得充满趣味。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对名词轰炸、说教式报道并不感兴趣。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过于专业化的经济新闻报道无疑会将受众拒之门外。工业行业划分细致,报道时不可避免会遇到专业术语,但术语要用得得当、用得巧妙,不能过于关注专业性而忽视大众性。只有让绝大多数的受众能够看懂,工业经济新闻报道才合格。但是,需注意的是,与其他新闻相比,工业经济新闻受众往往具有一定的利益需求。因此,对于工业经济新闻的故事化处理不能是简单地讲故事、传播信息,而是要透过故事为受众传播相关的工业经济信息,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在进行故事化处理时还需要处理好人的关系,利用细节、情节、冲突、矛盾及人物特点来提高报道的趣味性。

  坚持立体报道,拓宽内容空间。要提高报道的“贴近性”,还需从报道形式、报道内容上积极创新,使用立体化的报道形式。工业经济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与社会其他方面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报道工业经济事件时需跳出既有框架,将报道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下进行考量,分析信息背后的内容,将宏观的工业经济事件与普通大众的生活联系,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表达形式上,需要积极探索形象化、直观化的“视觉造型”,提高报道的普适性与冲击力。具体来看,可使用图表化的工业经济报道,使报道变得“色彩斑斓”。图表类型非常多,如图形、图示、地图、表格等,仅图形就可分为曲线、面积、折线、饼状等,在报道时灵活使用这些内容,并进行一定的美化装饰,可大大提升工业经济新闻的“贴近性”。图表可与文字形成良好的补充,让受众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新闻内容。

  一篇优质的工业经济报道需做到专业性、可读性的统一。提高报道的“贴近性”,新闻工作者要主动做好调研工作,深入一线、勤于动脑,通过正确的处理方法使工业经济新闻报道变得通俗易懂。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