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先生的亲子阅读观

作者:章红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8

  林徽因是中国大学第一位建筑系女学生,也是直接参与建筑工程设计的女建筑师。林徽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的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每每读来都令人倍感愉悦。与这些众所周知的身份相比,我更看好林徽因先生的母亲角色。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她的儿女一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一个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这对当下的家长们来说,可谓是“别人家的孩子”。

  阅读有关林徽因的传记,我发现林徽因教育孩子有她独特的方法,比如在亲子阅读方面,据《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书所记录,抗战时期随中国营造学社躲避战乱的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居住在昆明郊外龙头村。“由于地处偏远,其长女梁再冰、幼子梁从诫一时无学可上,孩子们于是整日在稻田里、山坡上、树林间疯玩。林徽因担心孩子学业荒废,于是给他们准备了许多课外读物,有《绿山墙的安妮》《小妇人》《苦儿努力记》《爱弥儿捕盗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人猿泰山》等外国文学作品,也有老舍的《小坡的日记》、张天翼的《秃秃大王》等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作品。两个孩子都非常喜爱妈妈的礼物,并从此迷上了读书。”

  林徽因本人也是一位热爱阅读的人。在四川南溪县李庄,阅读成为因肺病卧床的林徽因最大的享受。阅读中,她向孩子们介绍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力赞赏沈从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写;介绍英国著名传记学者和作家斯特雷奇作品《维多利亚女王传》的语言特色——简练生动。她和女儿一起阅读、体味、鉴赏《维多利亚女王传》中的若干章节。

  对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名著,林徽因梁再冰母女也经常就阅读体验交换各自的看法。经母亲的点拨,梁再冰对书中的人物、场景和寓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多年后,梁再冰还难忘母亲阅读和谈论这些作品时炯炯的目光。

  阅读中引导孩子与现实结合,是林徽因亲子阅读的另一特点。战乱时期,林徽因带着女儿阅读并讲解杜甫的诗《北征》,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带着女儿读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的诗让梁再冰深刻体会到,用诗文可以表达心境,可以描述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艰难情景。

  在女儿梁再冰的记忆中,她早年有一件特别的宝贝,那就是11岁时母亲林徽因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这本由梁思成林徽因的美国好友费慰梅寄来的英文版原著,梁再冰非常喜欢。林徽因在给费慰梅的感谢信中写道:“多年来宝宝一直把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像宝贝似的藏在她的枕头下。”梁思成也为此特别致信费慰梅,“宝宝几天前收到了《绿山墙的安妮》原著。这件礼物令她欣喜若狂。”

  亲子阅读带给梁再冰的不只是养成了终身阅读习惯,还有那些阅读中发生的快乐往事。《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中写道,在李庄,病中的林徽因看着整日沉迷读书的女儿也有些着急,于是她画了一幅戴着眼镜的袋鼠,幽默地警示女儿要和这个袋鼠保持相当的距离:“鼓励你读书的嬷嬷很不希望这个可敬的袋鼠成了你将来的写照。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幅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晚年的梁再冰提起这幅画颇为感慨:“每次看到这画,我都会笑出眼泪。我自己也感觉很是惭愧。当时妈妈很希望问问能够主动给她当个小帮手,多帮她一点忙。可我就老爱看书,爱看小说,还常常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儿时的梁再冰在李庄那间潮黑的“小破屋”里写的日记中,有许多篇的结尾都有这么一句话——“我今天快活极了。”

  林徽因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和其他母亲一样,喜欢孩子阅读,但也担心孩子的视力。林徽因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极其残酷的战争年代,她以抱病之躯帮助她的一双儿女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心底敞亮,充满阳光。由此看,林徽因先生的亲子阅读观易懂易学,那就是家长首先要爱读书,其次引导孩子读经典,第三要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融入其中。

  从林徽因先生联想到当下的全民阅读,亲子阅读在阅读中缺位是普遍事实。据2025年1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的《2024年青少年及儿童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普图书阅读调研》显示,仅有5%的受访人表示家长会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此看,林徽因先生的亲子阅读观具有示范性。毕竟亲子阅读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陪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