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版权+”体验场——

登上开往春天的版权列车

作者:本报记者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3

  如何通过版权保护与转化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活力?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一直在努力。

  近日,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在广州地铁11号线石围塘站举行“荔湾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艺启荔湾,版权同行’开往春天的版权列车”启动仪式。作为2025年“创意花城”广州版权宣传周重要活动之一,此次“开往春天的版权列车”将“行驶”至5月4日,通过地铁空间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版权+”体验场景,展现荔湾传统文化魅力与版权保护创新成果,推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建设走深走实。

  生动呈现版权保护成果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采用版权主题地铁列车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在广州地铁11号线定制专属主题车厢,深度融合岭南建筑色调与非遗技艺纹理,通过现代视觉语言诠释传统韵味,集中展示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版权转化作品,生动呈现版权保护成果。

  八节车厢分别承载着以陈少芳、张民辉、谭广辉等非遗大师为代表的“三雕一彩一绣”、剪纸、泥塑、西村窑等版权作品,以及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IP。此外,策划方还将民间文艺的版权保护与全民阅读相结合,单独打造“荔湾全民阅读”主题车厢,向大众科普版权知识。

  记者走进广州地铁11号线列车车厢,就像踏入一个移动的版权博物馆,在这条移动的“版权文化长廊”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版权+”的沉浸式体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版权是创新的动力。”广绣(与潮州的刺绣合称为粤绣,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市级非遗传承人、广州市荔湾区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会会长王新元说,“荔湾区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文艺创作活跃,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广绣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版权保护赋能作品转化、艺术创新。”

  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市荔湾区于2024年成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之一。这次打造“开往春天的版权专列”,是该区入选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后的一次创新尝试,推动版权保护与民间文艺传承深度融合,通过版权保护赋能,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完美结合。”广彩(广州织金彩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与翟惠玲二人一边阅览成果展示一边对记者说,“版权主题专列承载着文化记忆与版权价值,让我们在行进中感受荔湾民间文艺的魅力,作为广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也期待版权保护为传统文化带来无限可能。”

  荔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往春天的版权专列”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资源,探索“非遗+版权+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促进民间文艺作品价值转化

  作为广州市首个版权主题列车,此次活动通过空间展示、数字传播等多维形式,既展现了荔湾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版权保护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非遗+版权+文旅的融合创新,让更多人认识到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广州玉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尹志强如是说。

  扫描车厢内的二维码,关注“荔湾民间文艺版权”微信公众号,记者不仅看到荔湾版权文创产品的独特风采,还一一浏览近年来荔湾版权工作的成果。“这个公众号就像是一个知识宝库,不仅能让各位了解荔湾版权转化成果的历年回顾,更能一睹非遗传承人的动人风采。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版权知识更加贴近市民生活。”象牙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对记者说。

  记者还了解到,荔湾区接下来将把握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建设宝贵机遇,持续完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民间文艺作品的价值转化,为民间文艺与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推动岭南文化宝库在版权的促进下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