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深挖民间文艺特色资源,作品登记量连续3年增速超50%——

作品登记促文化传承 传承创新助产业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朱丽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3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省,云南始终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作为重要使命。近年来,云南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跟《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创新实施“版权+”战略,推动版权工作与民族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探索出“作品登记促文化传承、传承创新助产业发展”的特色路径。

  国家版权局日前公布关于2024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情况,云南省2024年版权作品登记量达177814件,同比增长62.16%,连续3年增速超50%,登记总量位居西南地区前列,为民族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充分发挥民族资源优势

  2024年,在各地区著作权主管部门和登记机构共同努力下,云南作品登记总量大幅提升,登记活跃度不断提高,作品类型结构多元化,版权服务工作站作用持续发挥,反映出云南在版权保护领域的积极努力和不断进步。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云南省版权局了解到,近年来,云南省深挖民族特色资源,作为作品登记工作的突破口。针对云南多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云南省版权管理部门通过进企业、进机关、进园区等专项行动,深入民族手工艺、民间文艺聚集区、民族文化创意等特色领域,开展版权知识宣讲,覆盖全省10个州市,有效激活民族文化创作的版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民族文艺资源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社会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意识,强化民间文艺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

  通过构建“省—市—县—工作站”四级联动机制,云南已经形成全省16个州市全覆盖版权服务网络。2024年全省登记量超额完成目标的148.18%,较2020年增长近15倍。这其中,临沧、红河等6个少数民族聚居州市贡献近70%登记量,西双版纳、怒江等自治州实现超100%增长,德宏州景颇族目瑙纵歌、迪庆州藏族黑陶等特色文化项目登记量同比提升86%。

  云南在全省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时,特别在民族文化保护区、传统工艺集聚区增设特色服务窗口,建立民族作品登记绿色通道,形成“创作—登记—保护—转化”的全链条服务,推动登记作品质量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兼具民族文化内涵与市场转化价值的精品力作,探索出民族文化版权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特色路径。

  从作品登记类型来看,云南省的版权作品已经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摄影作品占比74.08%,大量聚焦哈尼梯田光影、傣族泼水节盛况等民族主题;23675件美术作品完成确权,涵盖建水紫陶等传统民间文艺作品。

  探索民间文艺转化路径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许多珍贵资源面临失传的问题。云南针对人口较少地区的民族濒危技艺,版权局以建立版权服务工作站的方式,力求打通作品登记的“最后一公里”,现在,云南版权服务工作站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服务枢纽。

  记者看到,云南全省53家版权服务工作站登记量占比38.89%,其中11家民族特色工作站表现突出。

  随着作品登记的数量增多,云南也在探索版权转化民族产业路径,推动民间文艺与现代产业相融合,努力将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旧斑锡、剑川木雕、华宁土陶、建水紫陶、滇绣唐卡、彝族刺绣以及掐丝珐琅等,这些特色工艺品在版权的保护下焕发出了长久的生命力。

  丽江滇绣唐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通过传承并创新滇绣技法,整合各民族的刺绣资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作品《白族少女》《泸沽湖之恋——海藻花》《世尊》等广受称赞,多幅优秀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并展出。该公司高度重视作品的版权创建和保护,对原创作品积极进行登记,对需要使用的创作素材也不吝惜经费购买版权,还制定了完善的版权管理制度,鼓励公司员工创新创作。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已经有1200余年的历史,2024年,建水县成功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2020年紫陶产值达40亿元以上,作品申请和授权总量年均增长15%以上。园区十分重视培育版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推动建水紫陶产业逐步成长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昆明德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2年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和“云南省版权示范单位”。在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彩画第六代传承人邓璧玲的带领下,公司研创出诸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制作新方式,将云南的历史遗迹、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山川河流自然风光等元素与现代设计艺术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系列富有云南特色的艺术作品。旗下昆明拾翠国际民艺园区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

  推动作品类型多元化发展

  当前,云南版权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尽管全省作品登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先进省份经验,仍有进步空间。例如,部分州市登记量占比过高,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摄影作品占比过高,音乐、影视、设计等类型登记量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云南省版权局也制定了相关计划。下一步,云南省将强化宣传推广,提升社会版权意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作品登记的重要性和流程,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理并发布作品登记和保护的成功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作品登记在维护自身权益、促进作品传播和商业开发等方面的作用,激发创作者的登记积极性。

  对于作品登记量较少、增长缓慢的地区,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指导,鼓励当地创作者进行作品登记,提供上门服务和指导,帮助解决登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加强与各行业协会、文化机构的合作,鼓励创作者在不同类型作品领域进行创作,特别是对于登记量较少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作品类型,推动作品类型多元化发展,提高各类创作活动和竞赛中作品登记的服务水平,提供作品登记绿色通道。

  据了解,云南省未来还将加强工作站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定期组织工作站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工作站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如开展线上登记指导、预约办理、快速审核等服务,提高登记工作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探索价值转化驱动的激励机制,建立工作站与省内现有版权交易平台版权作品孵化、推广、交易等服务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版权作品开发,让创作者切实受益,激发广大创作者登记热情,开启云南版权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