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创意版权中心通过模式创新,以区块链+版权+赛事——

打通转化链 实现版权价值最大化

作者:本报记者 朱子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3

  山东省文化创意版权中心成功签约8所高校。山东省文化创意版权中心 供图


  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新浪潮的推动下,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文化创意版权作为创意创新成果的权益保障,对文化创意创新产业落地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2024年12月,山东省文化创意版权中心(以下简称版权中心)应运而生。近日,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华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畅谈版权中心新发展与创新举措。


  加速创意成果的市场化进程


  作为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策划、构建的文化创意领域的版权综合服务中心,版权中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点打造文化创意领域的著作权登记、版权交易、版权保护、IP孵化等工作的服务平台,加速创意成果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进程,努力为行业构建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版权生态环境。

  山东省版权局于2024年1月批准开展作品登记工作,为版权中心提供合法资质支撑。孙美华告诉记者,版权中心成立背后是政策驱动、行业需求与技术机遇的多重加持。“传统版权保护存在登记效率低、侵权追溯难等问题,急需技术驱动的专业化服务平台;高校师生、中小创意企业对版权转化需求迫切,需打通创作端与产业端的资源壁垒。”她提到,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为版权确权、存证提供了可信技术基础,推动版权管理数字化转型。

  据记者了解,成立之初,版权中心明确了相关职责,包括著作权登记,推出“青未计划”赋能版权相关行动,旨在通过专项人才培养,深度挖掘并保护山东省属高校师生的优秀原创作品;版权交易方面,打造版权交易平台,促进版权作品的市场流通和交易;版权保护方面,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提供版权法律咨询服务,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IP孵化方面,积极推动IP孵化和培育,助力优秀文化作品的商业化进程。


  横向特色与纵向创新显著


  截至记者采访时,版权中心已落地数月,服务对象涉及两方面,首先是内容创意群体,涵盖高校师生(特别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广告创意团队、文化创意设计公司、数字科技公司等,广泛覆盖从个人创作者到中小型创意企业。其次是产业转化主体,包括出版社、影视制作公司、动漫游戏开发商、文创产品生产商、品牌企业等,旨在通过版权合作推动跨界融合与产业升级。

  孙美华告诉记者,经过实践,版权中心在基础服务建设、校企联动、产业赋能三方面的成果斐然。“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版权中心提供著作权登记、版权授权、版权保护、IP孵化等全链条服务,持续促进确权存证、登记等业务的提升。”她透露,版权中心首批签约8所高校,后续可依托山东省近100所高校,通过版权宣介、赛事服务、校企对接,推动高校优秀作品市场转化。同时,建立版权授权数据库,降低交易门槛。通过产业联动,推动影视、动漫、文创等领域的跨界合作。

  如在服务内容上,“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中,线上平台围绕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文化项目,积极对接山东省优秀的文化资源与平台,联动创意输出方,提供著作权登记、版权交易、版权保护、IP孵化与展示等一站式在线服务。线下版权中心定期举办版权知识讲座、工作坊、版权授权交易会等活动,增强面对面服务能力,让高校师生的优秀作品、广告团队的广告作品、文化创意公司的文创作品、数字科技公司的优秀数字IP作品得到更好的版权保护与服务体验。

  如在校企联动与赛事服务上,版权中心与山东省重点艺术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作品登记宣讲会、创意作品展示会,鼓励学生作品商业化尝试。同时,积极举办或联动各类文化创意赛事、展览,如动漫节、授权展、设计周、文创产品展等,建立设计赛事与版权中心的紧密联动机制。通过赛事平台提高优秀原创作品的版权赋能与转化效率,拓宽版权交易渠道,促进产业对接。

  “版权中心横向与纵向特色显著。”孙美华说,在横向特色上,“区块链+版权”模式实现作品快速、灵活确权,双证(著作权登记证书、区块链确权证书)提升了作品权益保障水平。在纵向创新上,版权中心打造“赛事+版权”服务体系(如“瑞兽呈祥”),将版权服务嵌入创作前端,提升成果转化率。

  2024年12月版权中心正式启动后,已完成首批高校签约;同期,版权主题讲座通过创建齐鲁大讲堂平台,正式向行业进行推广。


  全链条打通创作到产业化


  区块链技术是版权治理的前沿议题,基于实际工作,版权中心积累了相关创新经验。“技术落地上,通过区块链实现作品快速确权存证,解决传统登记耗时长、举证难问题,提升司法效力。数据互通上,建立版权授权数据库,链上信息共享,降低交易信任成本,推动跨界合作。”孙美华建议,要探索区块链在侵权追溯等场景的深度应用,推动跨链合作,与司法、金融平台对接,构建版权保护生态联盟。

  目前,版权中心四大核心领域已取得突破。在著作权登记方面,版权中心推出“版权赋能高校”相关定向服务,并通过“赛事+版权”助推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版权授权方面,逐步建立标准化授权数据库,覆盖出版、影视等领域,实现线上流程化管理;版权保护方面,深度运用区块链确权存证技术,通过数据查重手段保障原创性,强化法律效力;IP孵化方面,推动IP在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通过校企对接缩短市场化周期。

  孙美华告诉记者,版权中心已经在深化服务与行业联动方面的规划重点工作,“要拓展‘版权赋能高校’相关定向服务的覆盖范围,增设优秀版权案例展示中心,提升作品曝光率。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版权展会,推动成立区域版权联盟。”她表示,未来将在政策支持与司法协作方向继续发力,争取专项资金补贴优秀创意作品的孵化与转化,降低市场化门槛。与法院共建侵权快速处理机制,提升维权效率。

  “实现模式创新,‘区块链+版权’‘赛事+版权’双轮驱动,全链条打通创作到产业化。注重资源整合,校企联动与跨界合作实现版权价值最大化,这是版权中心在山东这片沃土上探索的宝贵经验。”孙美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