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空间科学专家吴季创作《太空探针》,刘慈欣认为这部“硬科幻”魅力在于——
“把奔放的想象写得如新闻报道般真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3
“科幻小说一直在努力把奔放的想象写得如新闻报道般真实,《太空探针》达到了这个目标。”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评价的这本《太空探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近日,围绕着该书内容,一场主题为“寻找外星智慧生命:科学还是科幻”的跨界对话在北京举行。这本被专家们一致评价为“硬科幻”的小说,到底独特在何处?
融合现实与幻想的创新尝试
书中故事设定在2045年,一场意外的空间碎片事故致使K01项目失败,空间科学家林一萌生出将未实现科研目标的太空望远镜放置在青藏高原高塔上的设想,由此开启了“太空探针”高塔建设以及后续收到外星文明问候的惊奇之旅。
《太空探针》的作者吴季,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也是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太空探针》基于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描述了科学家们探寻外星智慧生命的故事。书中高塔建设的一些细节,都是基于吴季亲历过的立项过程和验收过程的真实记录。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原书记沈爱民看来,由权威专家写自己专业领域的科幻小说,是很少见的。所以,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硬科幻”。书中内容,无论是建设15公里的“高塔”,还是寻找外星生命,本是一件很科幻的事情,但吴季却用非常纪实的手法创作本书,这种融合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梦想的写作手法,成为科幻小说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原局长、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晓年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觉不像是在看科幻小说,而是在看自己的工作纪实。他认为,书中内容是建立在现有科学知识和对未来技术发展合理预测之上,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感受“亦真亦幻”的美妙。
真实性、亲切感,故事的悬念感,人文思考,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对《太空探针》一书的三个印象。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科幻作家韩松则以“不可替代性、历史性、新闻性”概括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
感受科幻小说最本原魅力
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外星智慧生命,那还有必要再去思考“假如遇到外星文明会怎样”的问题吗?
吴季的答案是依然有必要。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它还与人类自身的命运休戚相关,与人类文明的存续休戚相关。如果太阳系之外有智慧生命,他们的文明延续了多少年,如何做到可持续?人类可以做到可持续吗?人类文明究竟会止步于自身制造的困境,还是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带领下,走向更辽阔的未来?这一系列问题,吴季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太空探针》引发自己的思考。
“中国天眼”的科学目标之一就是寻找地外文明,在郑晓年看来,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性、牺牲与合作,这些因素塑造了人类的过去,也将影响我们的未来。人类对未来文明的预测和理想状态的设想,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无限可能的憧憬。
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出版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态,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投身到科幻创作之中,作品题材愈发多元。据《太空探针》策划编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林佳馥观察,科幻小说融合趋势逐渐兴起,科幻与历史、推理等元素结合,拓宽了创作边界;关注本土现实问题的科幻作品开始增多,赋予作品更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所以,《太空探针》的出现恰逢其时,科学家作者用专业知识赋予作品硬核的科学内容,又借助科幻故事激发读者兴趣,不只是对科幻创作给予新的思考,更赋予科幻作品更多的科普价值。
正如刘慈欣所言,大胆的科技创想用精准的技术细节表现出来,让作品有着可触摸的坚实质感。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科幻小说最本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