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融媒体中心策划《追“锋”60年》

机制+内容+技术是成功保障

作者:龚继海 黎寒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1

  在第六十二个学雷锋纪念日的主题宣传中,广西柳州市融媒体中心融合剪纸、照片、视频等形式,推出中英文短视频《追“锋”60年》,讲述柳州“雷锋街市”创办60年来,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接力传承雷锋精神的故事,内容刊发后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全网阅读量超3600万。我们重点剖析《追“锋”60年》创作过程,以此为例分享地方融媒体在主题宣传中的创新路径。

  融合联动:机制构建与资源整合

  在这些年媒体融合过程中,柳州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工作室模式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策采编发评”一体化流程,契合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敏捷性需求,也为内容生产注入新动能,成为《追“锋”60年》创作的机制保障。

  作为重大主题宣传,柳州“雷锋街市”传承60年的专题报道提前3个月开始策划构思,由中心领导亲自挂帅成立项目组,对策划、选题、拍摄、校审、发布等环节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和协调。与传统媒体“单兵作战”相比,“项目制管理”模式下,新团队有着“领导小组统筹+多部门协同+全流程把控”等诸多优势。

  例如,《追“锋”60年》项目组的主创人员来自中心名企外宣事务部、国际传播视频部、采集生产部、数字出版部等多个部门,在文案采集、分镜制作、现场拍摄、技术支持、创意设计、发布编排等方面实现多维度、多层次深入融合联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频共振等深度融合的特点。较为成熟的传播作品生产机制,优中选优的团队优势也成为《追“锋”60年》成功“破圈”的重要法宝。

  叙事创新:宏观选题与微观取材

  雷锋精神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成果,也是《追“锋”60年》创作的灵感源泉。

  雷锋,在广西柳州,一直被人们以特有的方式怀念、学习、追随,“雷锋街市”持续60年“不打烊”就是最好的见证。主创人员从宏观选题、微观取材、故事化传播,从视角、叙事、语态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让看似常规的主题宣传有了更强的感染力,通过个体叙事让宏大主题实现软着陆。

  一是挖掘深入。柳州早期制作的学雷锋报道多停留于活动记录,这让主题宣传容易陷入快餐式的说教宣传,传播力也在逐年减弱。为创新叙事方式,主创人员通过提炼核心价值,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化讲述,把“仰视叙事”转向“平视讲述”。经过多次寻访,主创人员从“雷锋街市”上涌现出的成千上万的“活雷锋”中,找到了普通志愿者张志林家庭三代传承故事。在《追“锋”60年》中,今年86岁的张志林在“雷锋街市”当了60年的“活雷锋”,与主题非常吻合,而三代人传承雷锋精神的故事,让雷锋精神的历史延续更加具象化了。

  二是情感真挚。张志林用60年时光为他人磨刀的故事令人感动,为了避免落入自说自话的俗套故事。主创人员选取他的外孙女作为讲述人,“00后”女孩甜美的声音,外孙女视角的“情感代入”,不仅避免了“说教化”陷阱,还触发受众共鸣,让凡人微光的故事更加可信,也更加感人。例如,讲述人说自己从小在“雷锋街市”的举办地革新路附近长大,最开始认识的“雷锋”是她的姥爷,而讲述人对于姥爷坚持60年只为磨刀一件小事从不理解到为他感到自豪的转变,也让人物变得更加真实、立体。不少网友表示看了视频感觉“看到自己的影子”。

  三是语态多元。《追“锋”60年》采用中英文双语叙事,设置“雷锋精神世界表达”话题标签,该作品在脸书、推特、照片墙、优兔、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时,烟火气息浓厚的平凡人故事,也受到许多海外网友的喜爱。

  技术赋能:非遗活化与年轻化传播

  在《追“锋”60年》制作过程中,主创人员通过三维建模、动态渲染等技术手段,将传统非遗剪纸技艺创作的“雷锋街市”人物场景从2D变成3D,“非遗活化”技术手法首尾呼应,形成视觉记忆点。

  特别是片头中剪纸场景的酷炫画面,既保留了非遗的文化基因,又通过视觉特效打破了主题宣传的严肃形象,成功触达年轻群体。该作品在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海内外全媒体平台推送后,后期人员还专门把“非遗活化”的特效画面进行二次整合,在相关话题热度峰值时,以更加幽默的语言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增强该专题的传播力。

  从《追“锋”60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地市级主题宣传作品要实现“破圈”传播,需在守正创新中构建“机制创新+情感共鸣+技术赋能”的三维坐标,通过融合机制赋能孵化全媒体优质内容的创作生产力,将地缘性资源转化为跨圈层传播的优势,在重大主题宣传中讲好地方故事,才能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

  (作者龚继海系广西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柳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黎寒池系柳州市融媒体中心名企外宣事务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