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党报联动H5|连绵一根“线” 串起考古新发现》

协同作战 挖掘展示中华文明之光

作者:吴晓征 夏胜为 晋文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1

  新时代新征程中,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性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今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出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包含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

  对此,3月8日,《安徽日报》联合《吉林日报》《甘肃日报》《陕西日报》《浙江日报》《江西日报》挖掘展现其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出《文化中国行·党报联动H5|连绵一根“线” 串起考古新发现》,通过全新的创意、精美的制作和丰富的互动体验,让受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之光。这不仅是对于重大考古新发现再一次深化与拓展报道,更是打开文化视野和格局的一次探索。作品的成功推出,为文化类新媒体报道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根“线”串联时空画卷

  作为策划立意中“连绵一根‘线’”中的这一根“线”,主创团队在策划之初认为,这一根“线”便是牵起跨越漫长中华文明历程的“时空线”,作品要以其展现出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因此,《文化中国行·党报联动H5|连绵一根“线” 串起考古新发现》将六大考古新成果串联起来,从旧石器时代绵延至元明清时期。沿着这条线,以这样的创作思路铺展开来,《文化中国行·党报联动H5|连绵一根“线” 串起考古新发现》是报道考古成果,但也不只是呈现考古成果,它连接过去和未来,饱含更深的哲学深思和文化价值。

  我们认为,作品的显著创新之处在于,看似独立的考古新发现,通过“连绵一根‘线’”的主题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华文明发展脉络。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受众更系统地了解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也为考古成果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是呈现中华文明版图上创新创造的故事,也是当代新闻人做出精品新闻作品所需要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力。

  一根“线”贯穿整个画面

  在策划中,创作团队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决定,“连绵一根‘线’”中的这一根“线”,还要构建起新媒体产品创新创造的“思维流”。

  在众多优秀的重大主题中可以看到,要实现作品的软表达,作品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对此,主创团队聚焦前沿考古成果,打造视觉精美的H5沉浸式体验产品。《文化中国行·党报联动H5|连绵一根“线”串起考古新发现》采用卷轴式长图的设计形式,创意采用一根光影时间“线”串联起整个画面,形成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画卷。

  在叙事方式上,作品打破传统报道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沉浸式叙事手法,受众在浏览过程中,通过旋转手机、滑动屏幕等操作,逐步解锁每一项考古成果的内容,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在视觉呈现上,产品充分利用H5技术的优势,巧妙地融入了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短视频等多种元素,运用了有代表性的精美的考古现场图片、文物图片、短视频等,让受众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领略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在色彩搭配和画面布局上独具匠心,产品融入了考古的稳重色彩搭配与创意构图,采用紫色与褐色搭配,以此展现神秘感与历史的厚重感。在页面过渡和细节处理上注重流畅性和连贯性,让整个作品浑然一体,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一根“线”连接6省同仁

  对于联合多省共同推出的作品,“连绵一根‘线’”中的这一根“线”,也是连接6省党报画出的同频共振的“同心圆”。

  熟悉考古的民众都清楚,一年一度的“考古新发现”往往不是过去一年成果的体现,而是多年考古工作的积累。在此次《文化中国行·党报联动H5|连绵一根“线” 串起考古新发现》产品的创作中,得益于团队中各省专业而高效的记者,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采访报道素材的提供,并准确把握了各个考古项目的成果特色、区域意义等,这为我们串点成线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作品涉及大量的内容收集、设计制作和开发调试等工作,需要协调各方资源,时间紧、任务重。例如,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从各党报同仁提供的风格多样、素材多元的内容中,拎出重点、划出亮点、找出“关键词”,连点成线,克服素材中的短板,强化技术上的突破。

  同时,在作品初稿完成后,主创团队及相关部门为了保证内容质量,连续作战,又进行了多轮审校和修改,对文字内容的准确性、图片的清晰度、画面的流畅性以及整体的交互体验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

  (作者吴晓征系安徽日报文化新闻中心副主任,夏胜为系安徽日报平台账号编辑部主任记者,晋文婧系安徽日报文化新闻中心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