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数字技术推动国际传播转向新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1
数字技术通过重塑传播介质、重构传播规则、重建文化解码体系,正在构建以“技术赋权、文化破壁、生态主导”为特征的国际传播路径。这种模式突破传统单向传播的局限性,形成技术标准驱动、用户共创参与、虚实空间融合的立体传播格局,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开辟新路径。
中国的数字产业链涉及基础设施、内容创造、平台运营等全方位发展路径。利用全产业协同的模式,中国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具备领先优势,还能通过创新内容与产品,增强全球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和覆盖面。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用户形成互动,缓解数字内容输出难题。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正在推动国际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输出逐渐转变为更具交互性、沉浸式的新传播模式。这种新范式的革命性在于,它不再局限于信息内容的对抗性传播,而是通过重铺传播的渠道设施、重建文化的解码体系、重构价值的分配机制,在数字文明的底层架构中植入中国技术标准与文化基因,重塑国际传播路径。
网络覆盖、算力配置、数据主权三大支柱构建新型传播空间,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拓宽国际话语的覆盖范围,有效传递中国声音成为核心问题。随着5G、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卫星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广泛实施,国际传播的速度、稳定性和覆盖范围得到空前提升,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国际传播的成本与信息熵。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更加高效和便捷。例如,“东数西算”工程促进了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为构建更加包容和互动的国际话语生态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算力网络支撑,全球传播新格局逐步成形。例如,华为云在全球33个地理区域和93个可用区布局数据中心,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分布式存储网络。
数字基建的发展不仅保障了文化数据主权,还连接了更多国际信息网络节点,拓宽了自主可控的国际传播通道,为国际传播注入了新活力。全球数字基建构筑的传播场域,突破了传统单向传播的局限性,形成技术标准驱动、用户共创参与、虚实空间融合的立体传播格局,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开辟新路径,为构建具有效能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技术和平台保障。
(本文选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