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城市保护新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2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等著的《文绿融合:城市保护与更新工程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城市保护与更新实践中提出“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的理论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张杰及其团队就以北京国子监等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为切入点,建立了街区、院落、建筑保护更新的诊断评估技术体系,提出了“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法,为后来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这一技术方法在此后诸多片区保护更新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完善,并被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之中,且在全国推广。
自2006年开始,张杰及其团队着手探索节能形态、低碳与城市保护、更新相结合的可能性。其团队利用全国城市的数据,通过模型计算确立了中国城市的节能形态因子,这包括最佳就业、商业、社区三级中心的腹地面积,以及城市密度、开放空间、功能混合度、住宅户型面积等,为既有片区的环境与功能的低碳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自2012年起,张杰及其团队深耕千年瓷都景德镇,面向其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的理念被贯穿于“设计—投资—建造—运营”一体的项目全流程方法之中。
这部《文绿融合:城市保护与更新工程实践》是张杰及其团队20多年来在城市保护与更新实践中的总结,全书内容包括城市整体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老旧厂区保护与更新,以及文脉织补与延续等。纵览全书,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创造性地提出“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的城市保护与更新设计理论及方法。文化保护与绿色更新将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无论是城市保护还是城市更新,都旨在对既有环境加以科学的利用。通过保护利用,传承历史记忆,优化城市产业和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的活力,并有效地带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寓理论于实践之中。作者将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出多尺度衔接、动态实施的城市保护更新工作框架,形成了基于场景营造的多维度综合更新设计,并将丰富的历史记忆融入当代,从而引领城市复兴新路径。
集大成、出智慧。作者通过跨学科研究,突出彰显空间基因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文化景观价值等的认知,并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协同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