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细节,让我们离部长更近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8
3月8日,张炎良(手持话筒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提问。
作为参加全国两会报道超过10年的新闻“老兵”,我今年首次拥有了在会场当面提问部长的经历。
“请南区这位戴红色领带的记者提问。”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时,我被主持人点中,向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问了一个关于如何提升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的问题。
作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的驻京记者,我平时负责跑口应急、自然灾害等领域,见证过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迫与严峻,曾在一线见证了如京津冀特大暴雨等诸多抢险救援行动的全过程。
因此,这个问题也与我平时关注的领域紧密相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国英部长不仅用13项数据逐一“解读”我国防洪安全体系的情况,而且对我国提升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上的具体工作更是了然于胸。
集中采访后,我在红星新闻两会视频节目的点评中说,从部长对其分管工作的了如指掌、对具体数据的如数家珍,背后体现的是专业、职业、敬业,唯有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方能“腹藏乾坤计,心定风雨安”。
在这场集中采访中还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印象更为深刻,在今年的“部长通道”集中采访中,也令在场的媒体记者感动。采访开始前,主持人让工作人员撤掉了原本设在部长与记者之间的红色隔离线。这个小细节,不仅让记者离部长更近了,也让部长与话筒、镜头背后的万千观众的距离更近了。
事实上,全国两会本无“部长通道”,只是因为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有一条长约百米的进出通道,是部长进入会场的必经之路,媒体闻风而动,渐渐聚集到这里,逐渐走出了“部长通道”。
彼时,“部长通道”上的采访要靠“拉人战术”,“拦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位部长被一群记者围住采访的画面十分常见。后来,大会专门设立了集中采访区,“部长通道”逐渐从惯例演化为制度。
“部长通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优化完善设置细节,让记者与部长的互动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紧密,彰显出中国式民主的自信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