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避免连而不通更需行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8
“连接”是互联网领域近十年来最热门的词之一,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在学界。
连接是互联网演进的基本线索,从早期机器的连接,到万维网应用带来的内容连接、社交媒体带来的人与人的连接,直至今天万物的连接,互联网每一个关键进展,都是连接的升级。“连接一切”,也成为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核心追求。
对于内容生产者,当连接异化为流量时,赢取连接就成为一种生意,秘诀是制造惊悚、撩拨情绪、复刻模板等,连接其与消费者的,更多的是语言上的魅惑、情绪上的碰撞,而不是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锋。
连接的数量不断膨胀,而心灵上的连通并未等比增长,反而可能下降。获得与切换连接的便利性,也使人们日益失去培育“心灵相通”所需要的耐心。当人们感受到某些连接带来的负担与刺激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逃避——转向另一些连接,在一轮又一轮的连接中,循环往复。但人们并不会放弃连接,因为连接帮助人获得存在感与安全感,驱逐孤独感,让人们在难以进行独立判断与思考时找到“外援”。
今天,我们又找到了逃避人与人之间连接负担的新方式,那就是与智能机器连接。没有“自我”、没有利益诉求的机器,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人在与机器的连接中也可以避开人与人连接、互动中的某些雷区。但人与机器的连接无法升华到精神层面,即使人们自认为得到了慰藉。当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与机器的连接来获得能量时,人与人的连接链条变得更为脆弱。
在更广的层面,连接既会带来相似人群的汇聚,也会导致不同人群的分化。在相似的人群走到一起、抱团取暖的同时,不同人群之间的“壁”也不断升高,不同人群之间甚至可能会出现阻隔、断连。连接本应是破除个人或群体的回音室的手段,但最终,它也可能变成捆绑与强化自我的绳索。
不断寻找连接,却不追求“连通”,是现代人避重就轻地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的捷径,但这也可能使个体、群体之间渐行渐远,社会的裂缝越来越深。
在计算机网络中,连通不仅要基于节点机器之间的物理连接,还需要通过各种“协议”在节点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传输、处理等的协调、控制。“协议”是计算机对话的规则,是连通的核心,全球互联网得以实现,是因为各国开发者接受了同一协议集。而在人与人的连接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却并没有在人与人对话的协议层面获得进步。
面对“连”而不“通”的互联网常态,如何架构与实践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协议”,促成精神上的连通,促成真正的对话与交流,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时代之问。对此做出回应,不仅需要研究,也需要行动。
(本文选自《青年记者》2025年第3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