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烊阅读“驿站”,让书香持续升腾

——北京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书店调研采访记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朱子钰 见习记者 蒲添 闫昕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7

  2月22日晚,读者在中关村图书大厦24小时阅读空间夜读。本报见习记者 蒲添 摄


  “我就是个夜猫子,晚上也愿意出来跑跑外卖,有单就接,没单的时候我就会来这里看看书,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嘛!”

  3月1日凌晨3点,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地标之一的北京城市图书馆里读者渐少,身着外卖服的47岁外卖小哥杨先生格外显眼。整日奔波在路上的他,如今格外珍惜在图书馆的阅读时光。

  杨先生坦言,天天刷短视频让他愈发焦虑,一次送外卖时路过这家图书馆,就走进来学着周围的学生们捧起《额尔古纳河右岸》,书中鄂温克族的故事一下将他从焦虑的城市生活拉进宁静草原。也是从那时开始,杨先生体验到了深夜“泡”图书馆的乐趣……

  作为永不打烊的阅读“驿站”,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书店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让优质文化资源顺畅地抵达基层的每一处角落,滋养着每一位读者。

  2月21日至3月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访北京的多家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书店,感受昼夜书潮以及光影变化中的阅读魅力……


  月上柳梢头“约”读黄昏后


  2月26日晚9点,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图书馆依旧灯火通明,无需登记与刷卡,每一位读者都可以进入他的“怀抱”。推开门,一个不算很大的空间被书架环绕,阅读区座无虚席,翻页声、打字声、全神贯注的目光……构成了这里的“深夜图景”。

  坐在记者隔壁的“00后”男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在读研究生,24小时图书馆是他秘密的“宝藏自习地”,因为离学校近,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过来看书。坐在斜对面的女生,刚刚大学毕业,正在备考研究生,她带了抽纸、插排,以及一大瓶矿泉水,做足了“攻坚战”的准备。在她看来,在图书馆学习,比家里效率高,更能让自己专心。

  永定路街道图书馆升级为24小时图书馆仅有大半年的时间。负责图书馆运营的永定路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李蒂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家对于24小时图书馆的热情,“因为看书的居民日渐增多,2024年6月,这里正式升级为24小时模式。升级后,图书馆的人流量增加了一到两倍,深夜12点之后进馆的读者也在逐步增加中。”

  2023年12月,这家图书馆还引入了小蓝书吧,在图书馆门口,读者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自动借书。同时启动的愿望清单,可以提前沟通读者需要的书籍,以书友会捐书的形式实现辖区内的图书漂流。

  同属海淀区的中关村图书大厦,也有这样一处24小时阅读空间。

  2024年3月30日,中关村图书大厦焕新归来,24小时阅读空间也正式开启。这处24小时阅读空间约有120平方米,供读者阅读的图书有1900余种。阅读区域由一张阅读桌、多把座椅,以及分散在书架旁的4个榻榻米坐垫构成。

  “平时下班时间比较晚,大概是晚上9点多钟,24小时阅读空间的设立正好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在晚上走进书店,我有一种松弛的感觉,店里的书籍有许多人文社科类图书,可以让我在工作之余‘充充电’。”2025年2月25日,在中关村图书大厦24小时阅读空间阅读的市民谭先生向记者谈自己的感受。

  中关村图书大厦副总经理权晓林介绍说,中关村图书大厦的一层北区是24小时阅读空间,会员可以通过扫码刷脸解锁闸机,享受自助阅读服务。这里配置有辅助自助咖啡等服务,在点亮城市夜幕的同时,也为读者和市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休闲和落脚的场所。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到了晚上10点,依然有读者走进这些24小时阅读空间。


  阒寂方深夜 正是读书时


  时间转入后半夜,北京这座大都市渐入酣眠,中关村图书大厦24小时阅读空间的Logo和玻璃窗内仍亮着灯光。值夜班的安保员轻手轻脚地巡视一圈书店后便坐在了闸机口前的工位上阅读。

  晚9点到早9点是这位“24小时书店守夜人”的值班时间,他告诉记者:“书店的24小时阅读区后半夜也会有读者陆陆续续地过来,我在这里值班的时候常常被图书吸引,过去一年读了大约30本书。”

  2月21日凌晨2点的永定路街道图书馆里,仍有一位年轻女性读者坐在桌前,专心致志地读书。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周围的环境愈发寂静,然而她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永定路街道图书馆在晚上没有读者时会关灯,但是夜间如果有读者进来,图书馆会随时开门,敞开 怀抱欢迎。李蒂将自己的私人号码作为24小时图书馆的联系方式之一。

  “许多人来之前,都会来电询问,这里是不是真正的24小时营业,得到肯定的回复后,他们会按照计划赶来。”李蒂告诉记者,她也曾观察读者在图书馆的行为,不仅有大人,还有许多小孩单独背着书包前来。在这里,看书、学习、“充电”,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大家难免遇到困难,如果城市中心能够多一些这种灯火通明的尝试,点亮一盏心灵之灯,就能深刻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也是24小时图书馆的重要意义。”

  免费的空调、暖气、Wi-Fi,还贴心增加充电插口,卫生间等设备设施保持整洁,保安在大门值守,志愿者接力值班……贴心周到的做法,为人们打开了“夜生活新解”。一些城市中的“夜行侠”,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也会选择在这里读书或“中转”休息。


  破晓微光中 学生看书忙


  借着微茫的晨曦,早晨7点,不少“学生党”涌入北京城市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激烈的“占座之战”后,他们开始了一天的看书学习。典藏借阅二中心(负责24小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孙宇新也早早来到这里,开启了一天的工作——帮助读者办卡、还书,向读者介绍最近上架的最热门图书,引导不同年龄段读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图书,为读者提供阅读之余的便捷服务……

  自2023年12月27日开馆以来,这个24小时图书馆一直维持着相当可观的读者群。孙宇新拿出了手机里记录的“现场人数统计表”,最近更新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20:00—次日10:00的阅读人次总计达6153,平均每日此时段读者近200人次;在10:00—20:00阅读的人次达49196,平均每日此时段读者近1600人次。

  这个可观的数据背后,是市民持续升温的阅读需求。

  “这里区域功能完善,提供很多便民服务。有母婴室、饮水处、卫生间,特别设置的自助借还设备也很方便24小时来这里的读者们随借随还。读者自主办证、借书、还书,简化传统图书馆读者入馆借阅的复杂流程。”孙宇新坦言。

  2月21日下午6点,北京市运河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杨婧熙来到城市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伴着夕阳余晖,她正专注地阅读《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漫画版)》。在她身旁是同样热爱阅读的妈妈孙琦楠。

  “我们很受益于这处24小时图书馆。孩子每天放学都喜欢来这里看看书,每到周末我们会陪她‘泡’一整天。这里的阅读氛围非常好,有助于培养孩子养成专注的阅读习惯;图书种类很丰富,孩子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图书,拓展了她的阅读半径。同时这里借书很方便,有喜欢的来不及读完的图书可以随时借回家。”孙琦楠坦言。

  像孙琦楠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这里阅读空间大,图书藏量多、种类丰富,能够解决家长日常选书、买书的局限。特别是少儿阅读区嵌入墙体的阅读书架从高度设计上更贴合小朋友的身高。这里已成为许多亲子阅读家庭的首选阅读空间。

  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潞云筑24小时借阅机上,“终身阅读 书香镌刻时光”“让书走近人,让更多人读更多书”的标语醒目而温暖人心。在这里,市民和读者还书、办证、取书、查询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孙宇新认为全天候开放的特性,让阅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甚至是“随心所欲”,有助于使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议可以增加一些影音方面的设施,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将最近热门的图书集合成一些短视频,既可以作为一个知识的补充,也可以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些读者告诉记者。

  “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书店的设立对推广全民阅读很有意义,也是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读者的具体体现。现在人们流行手机阅读,在这种情况下,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书店点亮着阅读之光,让城市更有文化底蕴与气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樊希安对记者表示。

  樊希安也建议,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书店要不断与时俱进改进服务,提供好书的同时要有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同时,可以举办一些吸引年轻人的阅读活动。此外,要争取政府的一些文化资金支持来助力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书店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