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男婴笔会”的气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4
读过《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男婴笔会”口述实录》后,回顾起那段日子,又感受到了那些快乐时光,光照耀眼,思维活跃,充满活力,灵感闪现。
我们称之为“男婴笔会”的气场。
那是一段回归童年的日子,是身心对童年的再发现、再思考、再创造。我们也和孩子一样,寻找幸运花瓣,但对幸运有了新的认识,幸运常常是一种精神状态。我们也和孩子一样追逐吹起的蒲公英,但更羡慕蒲公英飞翔后的降落,降落到新的土地开放新的花朵。
我们不仅回归童年,更是发现童年,用我们的身心“养育童年”。
经我们“养育”的童年,给了我们一种感知童年世界的能力。在“男婴笔会”期间,这种对童年的感知,让我们所有的成员(包括编辑)具有了相互的作用——引力、共鸣,互相传递着能量。
我们感受着现实生活、童年成长的快乐与困惑,将这个物质的世界看得更清晰。但是“男婴笔会”的气场,让我们超越了物质的存在,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让我们用哲学的、科学的、文学的方法创造着一个新的童年世界。我们用语言、绘画再创造一个超越现实的、物质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用语言、色彩、声音创造的,是幼儿文学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它的灵魂是诗意。诗意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男婴笔会”的气场,就在于它让我们共同感受到了诗意的魅力,并把这种魅力融进孩子的精神世界中。我们没有说教,没有训诫。我们用诗意的表达传递着一种隐秘的力量,它是一种能量、一种质量。
“男婴笔会”展现的气场,是一种童心的禀赋,是对生命,特别是童年生命的热爱、理解和尊重。
我想起托尔斯泰说过的一句话:“我试着给孩子写点东西,死而无悔。”
由他的“无悔”,我想起了我们的欣慰:五位现在平均年龄已经七十六点二岁(他们还以为自己才七点六二岁)的“男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并肩给孩子写故事,同时,他们自身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由我们的“欣慰”,我又想起另一些人的辛劳:首先是李学谦先生。在我们的对谈中,我们回忆着、口述着;如果说我们的口述是口语式的,那么李学谦的提问和整理,便使这本书具备了思辨式和哲学式的语汇,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还有辛劳的另一群:李学谦花了大量的时间,多次采访“男婴笔会”作家,接力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唐玲、于露、曾先运、王燕、熊慧琴一直在跟随工作,张晓楠和“中少大低幼”王志宏等编辑提供了很多难得的历史图片和资料,画家友雅在瑞典精心绘制了封面插图,使《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男婴笔会”口述实录》得以成书。
希望这本书对于幼儿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和出版有益、有用。
《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男婴笔会”口述实录》
李学谦 撰写 “男婴笔会”口述
接力出版社
2025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