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深入认识传统节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4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在时空序列轴上涵括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习俗风尚等多方面的宏大的知识体系,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历史演进中的“人文化成”。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知识体系,也因其蕴含着诸如热爱生命、追求健康、敬祖孝先、尊老爱幼、弘扬正义、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与民族情感的凝结。
传统节日通过特有的符号与仪式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超越时空传递着人间美好情愫,充满着人文关怀,至今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团结以及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节日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维系着中国人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国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2025年已走过了21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列为非遗保护五大类型之一,并特别强调要“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近年来,全国各地致力于提升节日遗产的影响力、知晓度、凝聚力、调节力,在塑造著名节日与节气品牌等方面颇有成效。如何使传统节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当下民俗节日研究与节日类非遗保护研究的关键问题。
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言:“古代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不仅丰富了作品形象,其本身也正是珍贵的民俗学资料。”在社会快速发展与学科所需的条件背景下,本书以每月一节的讲述方式,通过对文学、民俗、图像等节日史料的梳理,借助神话、典故、诗词等对传统节俗的产生、发展、演进加以解读,从溯源、演变,到不同节俗的呈现、展演,再到在现代语境下提出对节日传统的继承与赓续,最后针对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进行节日文化、节日精神与节日价值的阐述,旨在引领公众重新认识传统节日,共同参与到大众节日生活与文化精神的建构之中。
对本书的内容与主旨简要概括,可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在对传统节日的历史知识梳理中,构建传统节日的物质系统与节日文化符号;二是通过对神话故事、地方志、民俗文献、诗歌典故的材料挖掘,书写传统节日的仪式与习俗活动,为大众节日生活作出引导;三是通过对节日材料的分析与当代社会具体节日案例的总结剖析,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提升公众对节日精神赓续与节日遗产传承的意识。
《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
方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