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当科普遇上AI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4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科普领域也不例外。AI大模型的应用出现在包括图文视频生成、智能创作、翻译校对等各个环节,科普工作者如何利用AI,如何为公众做好AI相关知识科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相关人士,一起讨论人工智能大背景下的科普创作。
技术大有可为
在海量数据快速处理,直观图表、动态模拟生成,多语言翻译等环节,人工智能已经肉眼可见地提升了科普创作的效率和精准性,它帮助科普作家将复杂概念转化为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表达形式,可以生成初稿段落、进行术语解释或案例类比。科普作者发现,面对书稿中一些重复内容,AI可以帮助他们节省时间,同时根据读者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调整案例,此外AI技术在3D模型建构、语音互动等方面大有可为。
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机构,或者电商平台,都尝试利用AI分析读者兴趣,并将读者群体进行细分,实现不同类型的科普图书更为精准地推送。一些科普作家关注到电子书平台收集的跳读率、标注热点等数据,这些“直观”反馈可以帮助他们优化章节,补充图示表格,甚至触发新的灵感。
作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方艳表示,出版社已经感知到AI相关图书的市场热度。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落地应用。“像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同样亟须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普,他们想知道如何运用AI更好地精进专业,做好自己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方艳表示,出版社尤其是科技类出版社对于AI科普图书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当然是面向大众的入门与普及类图书,另一方面应该在主打的产品线上有意识地布局‘人工智能+’方面的选题,比如我们近期出版的《人工智能心电图》《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就是在探索先想一步,快走一步。”
创作不可取代
“我们已经看到了AI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它产生的积极作用。人工智能既给了科普作家助力,也让他们意识到了挑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刘兵表示,AI的强大功能改变着传统科普的供需模式和传播方式,不仅吸引更多人加入科普队伍,也提升了全社会对科普创作的关注。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AI客观上帮助科普创作实现优胜劣汰,一些低水平的、平庸的作品被淘汰,同时更多的精品被推出,这对科普类图书的创作和出版肯定是有推动作用的,当然这也在考验作者和出版社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坚信AI不可能百分百替代科普,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作过程,那些公认的科普经典作品核心就在于创作。真正优秀的科普著作应该向读者传达一种精神、一种思考的方法,带给读者独特的视角,以及科学的品位和人文的观念。“AI是辅助创作的有效工具,但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创作理念,才能产生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激发科学兴趣和批判性思维,传递出人性的温度。”刘兵说。
科普作家如果善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升创作效率与传播效果,还能突破传统科普的边界,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一些作者还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了反馈系统,看到不同平台上的反馈。可以想见,未来优秀的科普作家既是精通AI的多面手,也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心灵捕手”。
阅读丰富创造力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AI也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使用得当才能发挥好的效果。当前利用AI进行创作也存在一些挑战。
科普的灵魂毋庸置疑在于科学性,而AI大模型在科普领域的应用,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AI基于现有数据信息输出的内容,有时在科学的严谨性上存在问题。如果虚假、谬误甚至伪科学的信息被广泛传播,而公众很难判断是否权威,是否可靠,进而产生错误的认识,不仅会影响科普的公信力,也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科普创作者要时刻提醒自己认真鉴别。
即使已经有AI大模型辅助创作的科普科幻作品面世,也有人工智能与人类作者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获得相关奖项,但科普圈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也是通过“阅读”来训练的,“阅读”让人工智能获得海量信息。阅读是激发人类大脑神经连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