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浸润着创作者独特气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4
“DeepSeek可能比95%的人写得好,但问题在于无法暴露人的局限性,而人的局限性恰恰是很多经典的灵感来源。”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如此谈论DeepSeek与文学创作。时光回溯到1949年,脑外科医生杰弗里·杰弗逊与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就曾对“机器是否能创作十四行诗”有过争辩。此后,“机器写诗”的论调层出不穷,但人类耕耘写作沃土持续至今。
当AI越来越强大,会影响到作者的创作吗?日前,多位文学创作者与出版人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写作者回归言志载道的文学传统,回归秉承原创的文学初心,将人生体验融于时代洪流之中,将艺术才情寄于理想表达之上,文学的泉眼才会永不干涸。
文学关乎心灵
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是人学”仍是理解一切文学问题的总钥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且为人类所独有,如果离开了人,文学何以安身立命,这是不用争辩的常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在“花城文学课”上谈道,语言是人类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最根本方式,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构建意义。
文学作品无论是批判现实、悲天悯人,还是虚于想象、天马行空,写作者终究是在纸上天地将人情世故刻画得入木三分。中外文学史,也是一部讲述心灵历程的历史,每一部经典之作都是人情的表达。“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在距今2000多年前,司马迁已在《报任安书》中深刻洞悉个人命运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文学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核心价值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李敬泽说,人工智能可以生成看似完美的文本,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和经验。
好文章一定具有创造性
文学创作是一件劳其筋骨之事,文学对写作者的叙事艺术、人情表达、语言镕裁提出了更高要求。用AI协助创作的人都意识到,它的文字整合能力非常强,在推理思考能力与表达丰富程度上都有巨大提升。但文学不是文稿编造,语言文字终究是用来表情达意,而非机械化堆砌。写作者春种秋收的劳作,才会让文学果实味道甘美。对此,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葛亮说:“人类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不完美。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成就了很多艺术的杰作。”
一方面,人工智能确实可以提高创作效率,以网络文学为例,已有平台尝试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写作,填充枝节内容;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也会加剧同质化、快餐化的问题。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表示,站在人机协作的临界点,我们既要警惕“自我工具化”的异化风险,也要让文学回归到最本真、质朴的原点,即探索心灵,自由表达,开拓前人未曾体验过的美、情感与思想。
“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确实为写作者提供了便利。但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具有创造性的,一定是带着写作主体的独特发现和思考,携带着写作主体的独特气息和温度。”《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说,“没有独创性的成果注定是平庸的,最优秀的文章一定是人完成的。直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我们需要凸显独特的思考和表达,贡献人工智能无法抵达的真知灼见。”
“文学创作不只是手工艺”
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共情而生,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有读者为之共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说:“在关于新技术的各种喧嚣中,更多听到的是行业中人对自己主体地位以及权利归属的忧虑。很少听到有人从读者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更愿意读到什么样的作品。”
与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作家写作不同,人工智能直接对作家自身的写作能力构成挑战。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地迭代,它的写作能力还会变得更强。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崇正预见:“未来两三年内,先智能、再人工的写作方式将会变得普遍。”
“变局之中,众声喧哗。”韩敬群表示,关于文学创作,关于出版,我们已经听到各种不乐观的预测,譬如80%或90%的平庸写作者将被淘汰出局。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的写作,写作的意义不在于那95%,恰恰在于那剩下的5%,甚至1%。”麦家进一步阐述,归根结底,文学创作不只是手工艺,它有脚步声和心跳声,有脉动和节奏。人类的情绪千变万化,就像天上的云,瞬息万变也丰富多彩。这恰恰就是我们写作的1%,也是作家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