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人重新思考创作本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4
新技术浪潮袭来,AI与创作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不断引发思考:少儿出版领域的创作经验真的会被取代吗?如果答案是不会,那么它的价值何在?
“文学的面目从来都取决于人类灵魂的底色,与工具的关系不大。”儿童文学作家薛涛说。
“真正优秀的作品,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探索思想的边界,给人以心灵的启悟和情感的触动。”儿童文学作家王苗说。
在这场关乎创作主体性的讨论中,作家们的共识逐渐清晰:挖掘独有的生命体验,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才能在新技术面前维持创作的价值。
个人经验形成独特风格
当DeepSeek能在一分钟内生成故事、绘图软件可以批量产出图画时,创作者们正站在十字路口,重新思考创作的本质。
“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作家个人的童年经验和生命体验具有私密性,其他力量很难攻陷它。”薛涛认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正在于此,它更强调那些不可替代的人生体验,也呈现出作家自身回望童年时不断变化的轨迹,“AI能让公共话语无处藏身,但个人经验是一块特区。”
这种个人经验的创造性表达正是许多优秀作品的共性。如青年插画家弯弯的作品《妈妈的剪影》,以剪纸的形式再现了一位喜欢弹琴、刺绣、量体裁衣的姑娘成长为母亲,和父亲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弯弯介绍说,书中的剪纸作品是母亲的创作,承载了她对那个时代的独特观察,“创造力是创作者的生命,我们想表达的东西还是个人化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关注方向,AI毕竟是拿已有的东西进行整合改编。”
“无论是文学还是绘本,都有一个创作的过程,从采风、成稿到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的取舍和呈现,都是创作者的思考与心血。”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秘书长王立军认为,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作品都有着创作的温度,就像如今优秀的绘本更多还是采用手绘的形式,无论是水彩、版画还是素描,都留下了不可复制的痕迹,“文艺创作是一个金字塔形,要达到塔尖还是要靠创作者用时间去打磨,形成标志性的独特风格。”
人类的“下一部”不属于AI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其带来的同质化等问题,是行业的隐忧,也是变革的契机。从长远来看,人们的注意力会自然地流向那些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进而激发创作者的创新动能。
“人工智能的进步提醒着作家,创作的独特性、原创性越强,越不容易被取代。相反,那些模式化、套路化的写作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王苗表示,一位作家要想走得长远,绝不能自我模仿、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自我超越、自我革新。
王苗谈道,极具个性化、个人化的创作一定是从题材选择、结构意识、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能有所创新。作家在创作构思和题材选择上的灵活敏捷、不可预测,是人工智能暂时无法达到的。她个人钟爱传统文化、北京文化题材的写作,写过《书苗》《国色天香》等作品。“极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在大量吸收我已有作品的基础上,可能会模仿出一部神似我风格的作品,但是没有办法创造出我的‘下一部’作品。”
对于人类创作的不可预测性,东方出版中心融媒体中心主任丁峰也有同样的感受。“AI不可能成为开宗立派的文学创作者。”丁峰认为,文艺的内核仍是人的创意与审美,就像AI可以模仿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画出几可乱真的画作,但下一个新的流派肯定是由人类创造,而绝不会是AI。
作家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开辟着文艺创作的未来。“假如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我的稿子了,那一定是因为我写得不够好了,与AI无关。如果将来AI真的‘围剿’了文学,那一定是文学性比较弱的创作被取代。那么我们真应该感谢AI,它促使我们重新打量什么是真文学。”薛涛表示。
知己知彼用好AI
不可否认的是,新技术的迭代升级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与AI和谐共处,也是创作者们需要面对的课题。
“人类无法抵抗和阻止新技术带来的革新脚步,因为马车永远无法跑过火车。但是马车夫如果学会了开火车的技术,就能驾驶火车,享受到更多便利,拥有更多机会。”在体验DeepSeek等工具后,王苗认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驯化”与“调教”越精准,就越能让它成为创作的助力,与创作者成为配合默契且带有明显区分度的合作伙伴。
“30年前我们就开始用电脑做设计,很多复杂的效果现在通过滤镜一步就可以完成。”王立军说,新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够简化初级的、重复性的工作,让创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去创造优秀的作品,因此要利用好工具,不要回避,也不必过于恐惧。
“无论AI技术如何发展,也始终只是一种工具。面对任何工具我们应该秉持同一种态度,就是要了解透、利用好、不过度依赖。”丁峰表示,AI是人类迄今为止非常得力的思想助手,但在使用时必须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将来,作家与技术团队合作或许会是一种常态,跨媒介叙事可能是出版形态的标配。但技术改变的只是产品的形式,而非文学的本质,创作仍需在创新与传承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