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社:

讲好交通故事 传递信心力量

作者:马士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1



  为精心做好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工作,中国交通报社建立机制,专班负责、全员参与、前后协同、统一行动,以“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为主题开展融媒体报道,突出政治性、专业性、可读性,为交通运输行业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强信心 稳预期 鼓舞行业士气


  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创意。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两会直通车》《聚焦两会·建议与提案》《两会观察·代表委员话强国》《“先锋实践”明信片》《会声》等栏目,坚持专业视角、突出交通特色。特别是《两会直通车》密切关注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开放团组活动等现场,敏锐捕捉交通信息,确保重要新闻稿件“不隔夜”。例如,3月5日,精准聚焦政府工作报告涉及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大部署,前后方记者迅速联系14位代表委员,就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话题进行多角度解读。

  报社还“做深、做新、做亮”交通经济类宣传报道。例如,“回应人民期盼施画奋斗图景”选题,回顾一年来交通运输领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部署的亮点成效。《绍兴低空经济解锁更多出行方式》聚焦常态化直升机航线,展示浙江绍兴低空经济从概念到落地的探索,呼应政府培育新增长引擎的布局。《广西海铁联运一体化无缝衔接》报道广西海铁联运“数智化”升级,通过“秒通关”、直装直卸等创新模式,凸显智慧物流对效率的颠覆性提升。


  故事化 生活化 增强传播力


  报社全国两会报道突出“平实语言+鲜活案例+权威数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交通运输有效投资、深化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推动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主题组织细化采访选题,邀请行业内外代表委员结合全国两会精神畅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话题,既准确传递全国两会精神,又通过人物故事和民生实践生动展现政策落地成效以及代表委员对未来发展的务实建议和创新思路。

  生活化表达,增强感染力。例如,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胜林介绍牂牁江大桥采用全产业链“贵州制造”的稿件中,用“技术员在猫道上日均步行超10公里”等细节,讲述“数千建设者以毫米级精度追求,将6.91万公里钢丝、1.99万吨钢梁化为横跨云端的壮丽弧线”,语言生动、感染力强,体现工匠精神。

  民生故事“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江苏省泗洪县分公司归仁支局局长殷勇讲述见证“空中邮路”开通的故事,通过从走乡间泥泞小路到邮车进村,再到无人机配送邮件至偏远海岛的细节对比,生动展现邮政服务变迁。


  融合创新 多维呈现 出新出彩


  报社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创新,统一全国两会报道视觉元素,制定视频发布模板,提升美观性。特别是“交通人的两会时刻”短视频,围绕“部长通道”、交通运输行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以“人物采访+行业实景”形式呈现政策与民生的深度联结。

  “部长通道”短视频火热“出圈”,将“硬核成就”与“民生叙事”结合。3月5日,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在“部长通道”上回应公众关切。新媒体各平台立刻推出现场短视频报道,报纸梳理关键内容刊发深度报道,传递“运输成本去年降低2800亿元交通强国‘四个一流’成效显著”的权威信息,强信心、提士气。

  融媒体报道既讲好发展成就,也不回避问题挑战,理性探讨解决方案。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卢军关怀“车轮上的一线交通人”,针对平台企业过度追求“流量、流水”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常委马军胜针对快递低端同质内卷现象,呼吁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建议统一换电设施解决“补能焦虑”,呼吁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公益性岗位,提出“一单制”“一箱制”标准化建议,呼吁加快建立轨道交通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代表委员的呼声紧贴民生。融媒体报道注重“宏观政策—中观产业—微观个体”的关联,不仅有数字、案例,还有人物故事与情感共鸣,增强了贴近性,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主题具象化、生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