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奏响三重奏:深度 温度 态度

作者:赵晓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1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创新报道手段,大力改进文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报道两会盛况,不仅传递了两会精神,更深入挖掘了行业内涵,为两会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为自然资源领域政策的传播和解读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挥专业优势 深度解读政策

  作为行业媒体,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凭借对自然资源领域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积累,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展现出独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报社紧跟大会议程,及时做好程序性报道,同时联通行业与全局,敏锐捕捉“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等热点关键词,聚焦自然资源领域核心话题,如耕地保护、能源资源安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推出《因“新”而进向“新”而强》《“以新促质”,激活要素潜能》等一系列特别策划报道。

  在这些报道中,报社不仅以专业视角对涉及自然资源领域的各项政策议题进行了动态梳理,还分析了政策背后的行业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测绘版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新型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等内容,深入探讨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如何助力低空经济“高飞”,将复杂的政策要点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政策内涵。

  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粮食安全一直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中国自然资源报》于3月5日地矿版策划推出《两会进行时找矿新期待》,邀请多位一线找矿专家,结合新形势畅谈对当前找矿工作的思考。3月6日土地版则推出《护好耕地不负春》,邀请多位镇级田长分享守护耕地的故事,并就未来耕地保护工作的展望进行探讨,各方共同发力,扩大自然资源声量。专家和基层工作者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专业分析和可行建议,极大地提升了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激发了公众对自然资源领域的关注热情。

  展示创新实践 积极传递正能量

  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过程中,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不仅注重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还积极创新报道手段,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合媒体矩阵以及强化数据分析等,提升传播效果与影响力,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新闻报道体验,展现了媒体融合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前沿探索。

  积极运用短视频、海报、漫画等新媒体技术,加强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丰富报道形式和内容,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两会报道的亮点之一。

  在技术赋能下,《两会视评会》融媒体评论栏目创新升级,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与合成技术,打造报社真人形象的AI主持人,并将原本适用于方屏展示的内容转化为适合手机传播特点的竖屏模式,推出《“没有闯不过的难关”|AI评论员看两会》等短视频报道。这些报道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自然资源要点和两会热点话题,以视频、图表等可视化形式呈现,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政策背后的数据逻辑和趋势变化。

  此外,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充分利用融媒体矩阵的传播优势,通过i自然APP、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及时推送两会最新动态,形成多端共振的全媒体传播态势。《小“i”跑两会》视频专栏由3名上会记者主创,前后方合力,每天根据当日热点推出一篇报道。通过年轻态表达和短视频传播优势,展示了两会现场精彩瞬间和代表委员风采,使两会报道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

  大力改进文风 增强可读性

  在此次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特别注重大力改进文风,坚持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及时准确解读两会精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前方记者通过深入采访调研,了解代表委员和基层群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收集了大量生动故事和典型案例融入报道。如《首场“代表通道”上的“绿色回想”》,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分享的3个小故事,生动展现了浙江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从“住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走上生态富民道路的绿色转身,将抽象的政策议题具象化,展示了自然资源领域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同时,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通过在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发起话题讨论等方式,鼓励读者与用户积极参与报道的评论和反馈,微博话题#全国两会看自然#总阅读量达718.6万。这种互动交流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互动性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