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勤与诚:人生快乐的根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03
我与陈复尘先生相识、交往30年,其文其行素为我所钦所敬。最近,陈复尘先生把厚厚的《在访谈中洞见新时代》送我,读其文,会其情,亦是文友会心之事。
这本书是作者继《花匠撰稿人采访录》《陈复尘采访书画名家作品选集》之后的又一本新作,以新闻特写记述诸多社会领域对国家、民族、社会卓有贡献的当代杰出人物的人生事迹,揭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示他们的壮阔胸襟,既是为这些时代的风流人物作的画像,也是奏响一曲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奉献者之歌。
该作品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内容的丰富性和所写人物的真实性。该作品以人物特写形式描述的社会领域很广泛,从政治、文艺、教育、医疗、新闻、出版、司法乃至影视文化诸多领域。一个作者,文字表现领域的开阔,需要以广博的文化和专业识见为基础,陈复尘先生的新闻专业造诣之深是因为素有积累。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可看到这些人物以各自的专业创造、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在当代中国建设事业中所闪现出的光彩。而同时,这些人物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和思想精神的追求,以及所留存的时代印记,作为一面面镜子,也映射出我们这个时代改革开放、前进发展的时代影像。这些文字就是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而又脚踏实地、忘我奉献的真实写照。新闻特写作为一种文体,作者笔下的人物、事件都要求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任何的虚构。作者长年新闻工作的经历和素养,使之能够做到严格把握新闻特写的真实性原则,这样的把握,才使我们读起这些文字时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第二个印象是该书文字的形象性、可读性。以新闻特写来写当代人物,容易因恪守真实性而致文字拘谨、平面,而读此书,总体上觉得文字是生动鲜活的。作者以采访的翔实、素材的积淀而形成文章,以内容的丰富性、叙述文字的生动性和反映不同领域时展现的专业性,包括很多细节的刻画和特定情境的营设,使我们读来既可感受人物真实性的力量,又有文学性阅读的快乐。所以,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作者描写的很多人物,都可以作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看待,既是真实的,又是立体的。
陈复尘先生早年在《中国新闻出版报》负责广告经营工作,我在《中国文化报》担任社长、总编辑时,即闻新闻出版报社有这样一位闻名业界的报业经营者。后来,他转做文字和社会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但手中的笔至今没有放下,不少生动的文字依然在他的笔下流淌。相识几十年,每想到、见到陈复尘先生,我都会联想到“勤”“诚”二字,今读《在访谈中洞见新时代》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古人讲“业精于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宋代农学家陈敷74岁时写成《农书》,云“勤劳乃逸乐之基也”,认为勤劳是使人安乐欢快的根基、源泉。但一个“勤”字,也会使人失却无数闲情之乐而增身心之苦,只有从勤劳奉献之中得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会把“勤”当作人生快乐之根基、之源泉。一位年届八旬之人,仍然每天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孜孜以求,不饥不倦,以勤为乐,这或许就是陈复尘先生的人生追求吧。他的“诚”,则是表现在他对人、对事的坦诚、真诚和热诚。我知道他对工作的投入是忘我的,也知道他曾给予不少年轻人在工作、婚姻、专业学习方面的帮助是无私的,我们从他的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他始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描写对象,每一行文字都与草率无涉。这些人物中既有传奇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家喻户晓的当代杰出人物,还有初出茅庐、业绩不凡的年轻人,但在作者笔下的文字都是同样的真切。有坦诚的襟怀,才有澄澈的眼光和生动的文字。我相信,阅读《在访谈中洞见新时代》会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为原文化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