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读诗无止境

作者:聂震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4

  宋安群做事执着,执着的人往往专一。近10年来,他在民歌研究上就十分专一。2018年他出版《天籁地声——广西情歌之旅》,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艺最高奖——铜鼓奖。2020年他又出版了《天歌地唱——广西当代山歌笔记》,书中所引述的1000多首山歌均来自田野调查,提出了不少独立的见解和某些大胆突破,因之再次获得了铜鼓奖。然而,我们不曾料到,现在他又拿出了一部厚达500多页的民间文学研究的新著《天魅地香——〈诗经·风〉与新民歌的古今交响》(漓江出版社),而这次对民歌的研究,他可是直抵中华诗歌最早的经典《诗经》。

  自先秦以降,在诗无达诂的旗帜下,解读《诗经》经典名著层出不穷。这些著作涵盖了从古代到当代的多种学术视角,体现了《诗经》解读的多样性、丰富性、时代性、训诂性、自由性、文学性……远古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学经典,上述种种“性”必然会越来越多。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宋安群的《天魅地香》是用中国传统的“七字四句头”的民歌体来翻译《诗经》的《国风》160首诗歌。尽管郭沫若先生说过,《诗经》“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国风》……《风》的价值高于《雅》,《雅》高于《颂》”,而最具生活气息的是《风》,最具青春气息的是《风》,因而最能让读者感到愉悦亲和的也应当是《风》,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用民歌体来翻译全部《风》。

  《天魅地香》里的民歌体译作,似乎更具歌咏的特点。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诗经》是远古时期用来歌唱的诗歌,那么,《天魅地香》用民歌体来翻译《风》诗,实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古今对接的尝试。

  宋安群从民歌研究的角度发现,《风》诗的生成与相关吟唱有关,因而提出不要拘泥《诗经》所有篇什都是“一人所唱的诗歌”之陈说格局。他主张细化分辨出某些篇什实系多人演唱,确定演唱的主体及演唱分工,以此相应做出新的段落分截。如《风》中的《卷耳》《汉广》《匏有苦叶》等一些诗,作者以民歌创制、演唱特性及田野调查来推演,得出了演唱分工的结论,独具创见。这实在是在《风》诗研究中,经过田野调查,通过还原民歌所获新的发现。

  《天魅地香》的出彩之处,不仅在于160首诗歌的民歌体译作生机盎然,为每首诗所作的“笔记”亦内涵丰富。这些“笔记”见重记叙作者个人阅读《风》诗的审美感知和心得体会,其中包括对原著做简要分析评点,交流阅读感受和翻译心得,探讨另种解读的可能,引述快意阅读的相关文字,全书共引用古今中外研究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近300人的文字,还引述了许多民歌,共同印证、阐释《诗经·风》的意义和趣味,这使得该书成为一部面向青年读者的普及型文史通俗读物,也称得上是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