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写照中的伦理辨析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3

  “深度探索”和“小红书”吸引大量国外新粉,而且一度成为某国APP下载头名,这成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世相写照。二者在传播领域内产生的影响还在振荡。

  “世相”,佛经里作“世间之相”讲,现指社会的面貌、情况,都是对客观世界所作的统称。相对于美方打压中资短视频平台TikTok的背景,这是个有点魔幻的世相,也有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感。但是细想一下,这也并非完全偶然。世相关联世道,从中可以窥见一二。

  “文章都为稻粱谋”,这是中国思想家龚自珍的一句话。当下的网络传播,相互传递的信息虽然多样,但其伦理的基本出发点,都不过是为生存、为人生、为生活得更好。正如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言,TikTok在美国运营多年,深受美国用户的喜爱,为促进美国国内的就业、拉动消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互相交流中,破防的一方,总是那些过去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局中之人,为固化的信息之包围,因而困顿,为稻粱谋的网民不得不因而寻求出路。

  传播普通的稻粱信息,怎么会引起西方政客的焦虑呢?不是信息出了问题,而是管理方的伦理观出了偏差,他们硬要在普通的生活场景之中,用棱镜扭曲印象,这些印象使得本来为谋生和就业发布的非常自然和平常的生活视频,居然与政治不正确挂上了钩,甚至为此感到所谓安全威胁,这真是匪夷所思之态。

  中国有句谚语:“东方不亮西方亮。”在网络上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这总是不能予以封禁的权利。在东西方之间,民间的交流是一个客观需求,压根与被迫害的妄想症无关。如果一个接一个地打压,那网络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世相的多样性,是这个世界的本来状态。伦理的本来意义,就是一定秩序下共通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受到竹子编成的册页启发,造出了最早的“伦”字。原始的材料、质朴的意义、共生的观念,反过来又规范人间生活,使得社会有序与和谐。

  从一个信息平台移到另一个平台,这是一种无声的、无害的选择。可是,它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柔弱胜刚强”的内在逻辑,它是这种逻辑力量悄悄发生作用的结果,哪怕语言不通,哪怕时差很大,这都无法阻挡。

  在网络上谋生与消费的人,只会越来越多,稻粱谋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正当的动机。中外网民自发进行生活成本对账,这是一种生存状态的折射,在这种质朴的行为背后,反映了自发的进行比较,进而追求更美好的本能。镜像中的世相,反过来会提升人的境界,在相互的借鉴与交流中能够跨文化进行生活化的认知互补,这有什么不好?

  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律规制,这是一个基本门槛。可是,如果在这个门槛之外又人为加设各种障碍,这是“灯塔国”领头滥施的行为,不知在这种反噬之下的网络环境,怎么谈得上清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