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尚需深度开掘播客“矿藏”

作者:赵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3


  每年如此多的人加入到播客这个介质上,势必会产生更多的商业需求,甚至客户的一些诉求和情绪表达还会催生反向出版,为出版业聚集更多的选题资源。在信息的饱和阶段,播客提供的深度稀缺价值,正是它能够迅速腾飞的关键,也是出版业在这个时代立足的法宝。


  在短视频、直播、视频号等新媒体风起云涌之际,处于优质内容生产前端的出版业该向何处去掘金,是众多出版人深入思考的话题。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2024年中文播客节目数量较2021年增长6倍。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中文播客的用户数量将达到1.5亿人。

  说起播客,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种通过网络传播音频和视频内容的方式,早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出版业在近几年也进行了规模不等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从播客日益蓬勃的发展步伐来看,出版业深度探索这块新媒体潜在高地的步伐还有待加快。从媒体公布的涉足播客的出版机构来看,也不过是10多家,这对于数百家出版社来说,还是十分稀少的。

  不难看到,播客这个出版新赛道还充满了多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尤其是对播客的特点、商业价值、市场潜力等还亟须彻底厘清。因此一向以文字出版为主的出版机构,涉足播客有些拘谨。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出版机构对播客进行了有益的耕耘。如中信出版集团的“跳岛FM”、单向空间的“螺丝在拧紧”、看理想的“八分”、出版品牌明室Lucida的“有关紧要”等均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荔枝播客等平台上展现音频优质内容。

  笔者以为,不同于短视频的快,播客是以慢取胜。它的“慢媒介”特点,为人们对抗快节奏生活找到了以慢制快的一个重要桥梁。一般来说,短视频多是3分钟左右的视频,而播客提供的多是一小时以上的内容。如一个书评人在一期不到10分钟的视频里一口气介绍36本书,而在其播客里则会用40分钟到50分钟细说一本书。如此快慢反差,让我们看到了播客存在的巨大价值。

  出版业所具有的对优质内容的执着追求,也正与播客的深度内容特点高度契合。播客作为一种音频内容形式,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满足读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出版机构开掘播客这块宝藏,可以有效地拓展受众人群,增强与读者的黏性,提升将客户转化为读者的可能性。

  那么出版机构如何在播客里如鱼得水呢?通过一些出版机构、文化品牌的尝试,也不难找到答案。那就是出版社可以通过播客形式,提供有声书、访谈、专题报道等内容,丰富其产品线和用户体验。可以通过播客展示最新图书、进行深度聊天和话题讨论,从而有效推广和销售相关图书。

  如读客文化出品的科幻主题播客“惊奇”,聚焦科幻作品和作家的独特创意;活字文化播客“活字电波”在“讲书天花板”专题中,邀请《立尽梧桐影——丰子恺传》作者汪家明,从编辑视角解读书籍,展现垂类专业深度,助力传统出版与播客内容生态的深度融合。

  此外,国内播客行业已探索出多种商业化途径,包括品牌广告、付费订阅、知识变现、内容改编、节目制作、品牌合作和线下活动等。所有这些都为出版业进军播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既然出版业转型的终极目标就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介质的知识服务,那么,播客正是出版业在文字、图像出版之外,探索声音出版的一块沃土。虽然,播客还处于知识服务的洼地,但是我们从播客每年的用户巨大增量中,看到了拓展音频市场的重要性和商业潜力。每年如此多的人加入到播客这个介质上,势必会产生更多的商业需求,甚至客户的一些诉求和情绪表达还会催生反向出版,为出版业聚集更多的选题资源。在信息的饱和阶段,播客提供的深度稀缺价值,正是它能够迅速腾飞的关键,也是出版业在这个时代立足的法宝。

  笔者坚信,人们在阅读、刷屏之余,通过播客刷耳会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而出版业一旦搭上播客快车,在优质内容上进行有效的整合、转换,也会让出版品牌得到有力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播客无疑是图书推广的理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