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食与三餐四季

作者:单守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2

  正月初三清晨,手机里收到这天的第一个贺年卡,是个手举牌图案,上面有两行大字:“大年初三”“三餐四季,温柔有趣”。见此,顿时感到一种新意:以这种简单的方式吸引注意力并传递信息,是我所见到的贺年卡从形式到内容的传承和创新。突然,又联想到与此内容相同的一本书……

  我不由得起身,从书架上取出年前朋友赠送的一本书,书名就叫《三餐四季》,是中国标准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的。目录里有3个版块:“烟火气,柴米油盐抚人心”“三餐里,食品安全永相伴”“四季中,消费提示一路同行”。看到最后一页,是占整个版面的《参考文献》,光是野菜的科研成果和科普知识就有不少:《我国野菜开发的现状和前景》《春季吃野菜当心光敏性皮炎》《路边的野菜别乱采》……

  春节假期,看看《三餐四季》之类的食品科普书,虽然占用了打扑克、搓麻将的娱乐时间,却也乐在其中。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至少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书薄内容好。如今,常用“砖头”来比喻大部头图书,而这本书只有66页,看上去有些轻薄了。我还有一本印象挺深也挺薄的藏书,又特意找了出来——《药用蔬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104页。两书比较,前者大16 开本,7万字;后者小16 开本,也是7万字。仅用7万字讲述三餐四季的饮食生活、轶闻趣事、热点话题,并且解疑释惑,下足了“字去而意留”“删繁就简”的功夫。在我不多的藏书中,《三餐四季》是最薄的,属于“超薄型”。把它轻轻拿在手上,更是给足了一老一小的阅读方便。

  二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鉴赏封面,书名“三餐四季”下方的一行字是“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 编著”。这家检验所长期从事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工作,具有丰富的食品科学研究经验,建有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食用油质量与安全检测)。他们有20人的名字写在《三餐四季》编著者名单中。可见,科研科普两翼齐飞——他们为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创作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成精”的调味品怎么吃》《买买买,你的油买对了吗》,诸如此类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调查研究,在这本科普书里去伪存真。读者认为这本书权威性强、可信度高,夸赞这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三是创建“知‘食’就是力量”科普品牌。古人说过:“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路乃行。”在不少人“吃什么有什么却不知道吃什么好”的当下,知可食之“食”,仍并非易事。早年的谚语仍在民间流行:“三年学穿,一辈子学吃”“三辈子学穿,八辈子学吃”。为了食品科普传播的科学性、公益性、多样性,《三餐四季》的编著者做到了“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读百样书,写千字文”。他们精心选题,用简洁的文字、通俗的语言、有趣的图案,一一破解食品安全和科学饮食的密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培武点赞他们创建的“知‘食’就是力量”科普品牌,在给《三餐四季》撰写的《序言》中,鼓励他们“致力于科普内容的持续创作,实现科普图文、科普动画、科普视频、科普书籍等科普内容的多维输出”。

  人们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每年交替出现的“一年四季”,两者联系起来,经过一番高质量的科普创作,能讲出很多精彩的中国故事。

  “一日三餐”的饮食制度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此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通常是一天吃两顿饭。专家们找到了“一日三餐”的最早记录,那是庄子《逍遥游》里的“适莽仓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意思是说,只有一天吃三顿饭,才能保证身体的基本需要。这也正符合如今的养生学原理。三餐怎么吃,也有了科学标准:“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俗语对此还有很形象的比喻:“早餐吃的像皇帝,午餐吃的像大臣,晚餐吃的像乞丐。”

  “一年四季”的划分始于近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先民曾用“春秋”表示年代,如“春秋战国”“吕氏春秋”。后来,把“春”和“秋”各自再分,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对于人类和自然界都特别重要。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索四季的变化、四季的影响、四季的意义。比如,世代相传的“四季饮食养生”;书店里有《四季养生食谱》;微信朋友圈转发“冬季养生家常菜”;医生开列“四季养生应对的食物”;药膳大师详解“三因施膳”(因人、因时、因地)的“因时施膳”;家人或亲友在餐桌上边吃边交流“四季养生吃什么和怎么吃”……

  蛇年正月初三网上纷纷转发的这个贺年卡,用一块便携式手举牌,给来不及会晤的亲友送去新年祝福:三餐四季,从好好吃饭开始……

  (作者单位:中国药膳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