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伴诗词去赏冬

作者:李永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2

  自古诗词歌美景,在自然里能描绘出最优雅的诗词,在诗词里能看得见最美丽的风景。春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之美,夏有“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之韵,秋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之柔。而冬季萧条肃杀,诗词多半傲骨凌肌,透着凛然寒气。然而,若是跟着诗词去寻找冬景,却感觉别有一番风味。

  每到立冬时节,必诵读李白的“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天气渐冷,早晚乍寒,学着古人暂且放下冰凉的纸笔,在屋内生起一炉炭火,将酒搁置暖壶烫温,就着几碟小菜,悠闲小酌几杯,真是惬意非常。待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起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诚不欺我,傍晚的月光亮如白昼,洒在大地,真如雪落田野,云覆山峦,恍惚间误入仙境一般。

  雪是冬季的常客,早晚必至。白居易最会赏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先是感知雪,接着看到雪,随后思考雪,最后听到雪。真是美哉妙哉!每当大雪飘至,我也学诗人雅兴,躺卧床榻,用感觉视觉听觉去揣摩雪意,那雪花果然美艳绝伦,白茫茫一片,干净、素雅、纯洁。那声音果真轻柔、干脆、利落,仿佛任何乐器也奏不出如此美妙的音符,堪比凤凰啼鸣、玉龙低吟,天上难找,世间难寻。

  宋代卢钺有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有雪无梅风韵减半,有梅无雪气度全无。雪和梅花真是绝配,正如英雄配宝刀,勇士跨良驹,真是相看两不厌。当无垠的白雪覆盖大地时,一株株或洁白或血红的梅花凌寒怒放,那意境多么绝美。说它是春天,却漫天雪花飘散;说它是冬天,却朵朵梅花绽放,香气透彻心田。还是宋代晁补之解释得妙:“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梅花的香不在花蕊间,更不在花瓣叶片,它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香甜。这香甜经过冰雪的捶打,寒风的历练,才会孕育出极致的奇香,才会成为百花丛中傲立独存的绝美奇葩。

  最喜元代杂剧家白朴笔下的农村冬景,“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隆冬下的乡村最为宁静,皎月当空,几声鸡鸣,伴着时而笔直时而弯曲的炊烟袅袅升起,农家饭的香味弥漫整个村落。竹子扎编的篱笆墙内蜷缩着酣睡的家禽牲畜,孩子们围着火炉听大人讲着久远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安详静谧,唯有夜空中闪烁着的群星还在活跃,冬的韵味开始升华,月色在它们的衬托下竟然绝美起来。

  古人写冬最有气势的莫过于曹操,他的“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气吞山河,可谓大气磅礴间又透着一派祥和。不但冬的萧瑟尽收眼底,更将万物蛰伏的状态描绘成具象,又把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愿望歌唱出来,这种真性情像极了冬季的脾气,威严下隐藏着温柔,粗犷中尚存着细腻。

  我爱古诗中的冬天,我更爱伴着诗词去赏冬,因为冬季里藏着最唯美的诗词,而诗词里有着最温馨的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