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石可琢玉

作者:周云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2

作者(右一)与新疆同事们一起劳动。 作者 供图


  巍峨天山,作为广袤新疆最为壮丽的地理标识,不仅是西域文化的璀璨象征,更是人们精神的永恒寄托。常言道,无石不成山,天山的独特神韵,恰恰蕴藏在这一块块饱经岁月磨砺的石头之中。援疆的日子里,我常常漫步于天山脚下的戈壁滩,宛如探寻宝藏的旅人,仔细寻觅那些带着时光痕迹的石头。它们承载着我对天山之石坚韧不拔、坚不可摧精神的深深敬仰,以及对其不可夺、不可侮高尚品格的由衷尊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援疆,是一场使命的奔赴,也是一次自我的雕琢。如今,我以天山之石为笔,以满腔热血为墨,书写这段援疆旅程中的感悟与成长。

  信念如磐,援疆是一次精神洗礼的珍贵契机。“磐”,是磐石,是坚定不移的信念象征。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聆听四十七团老兵的故事时,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他们自进疆起,便将一生奉献给了和田,最大的心愿,不过是再见见王震将军。当终于有机会前往乌鲁木齐,住在当时最好的徕远宾馆时,他们却因担心弄脏床单,和衣躺在地上过夜。第二天,服务员看到这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参观王震将军铜像时,老兵们自发站成一排,颤抖着敬上庄重的军礼,李炳清代表汇报:“报告司令员,您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我们做到了,儿女也留在了新疆,留在了四十七团。”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心中满是震撼与敬佩。这些老兵,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信念,什么是坚守。

  作为新时代的记者,我们肩负着传播党的政策、记录时代、推动社会进步、守护公平正义的重任,这要求我们政治过硬,信仰坚定如泰山。入疆后,我始终将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受援单位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重要讲话与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保持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高度一致。

  在一次次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精神如同火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又似战鼓,激励着我不断奋进。它们让我的信念坚如磐石,理想信念愈发坚定,始终坚守党和人民的立场,做一名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担当如砥,援疆是一个与优秀者同行的广阔平台。“砥”,是磨石,寓意着担当奉献,是中坚力量的象征。援疆工作队的18位队友,来自政府部门、教育医疗等不同行业,都是市委组织部精心挑选的精英。与他们同行,我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内心充满了奋进的动力。在他们的激励下,我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创先争优的意识,努力让自己每天都有进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尽管第十二师二二一团地处边远,但这里人才济济,不乏名校高材生和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我们文体中心的8位同事,分别来自辽宁、河北、河南、云南、甘肃、新疆等地,大家因梦想汇聚于此,都是为了事业拼搏的实干家。

  湖南援疆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然而,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就只能是旁观者。这一年,我以援疆使命为成长的“磨石”,全身心投入工作。落实“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每周开展新闻业务交流探讨会。在采编一线,我指导同事使用无人机、专业摄像机和相机拍摄,帮助修改稿件、策划文案,看着孔令琛、周慧敏、孙诗淇和阿米娜·托合提等同事在新闻业务上不断进步,我深感欣慰。

  益阳日报社为我开设《援疆“周”记》专栏。团场虽小,新闻素材有限,但我深入生产一线,与干部职工同生活、共劳动,挖掘出许多鲜活的新闻素材,采写出《用活一渠天山水 大漠深处养“海鲜”》《戈壁滩里辣香浓》等一批有深度、接地气的好新闻。

  “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是湖南援疆的重要文化润疆项目,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与布展工作。为此,我前往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和五家渠等地,走访了十几位湘女,将她们的事迹用文字和图像呈现在展馆中。同时,组织讲解员培训,培养出孙诗淇、阿米娜等优秀讲解员,为讲好湘女故事、传承湘女精神贡献力量。

  我利用媒体资源和人脉,帮助团场对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新社驻疆单位,打通《新疆日报》、《兵团日报》、胡杨网等媒体的上稿渠道。加强与各方媒体的交流合作,拓展了二二一团的媒体“朋友圈”,新闻宣传工作得到了湖南前指、十二师党委宣传部和二二一团领导的认可。

  借助援疆“三交”项目,我与援疆工作队宣传组策划,组织十二师、吐鲁番及团场15名通讯员前往益阳日报社参加新闻业务培训;邀请益阳媒体采风团进疆,开展“走进兵团看发展”体验式采访。这一年,我笔耕不辍,采写了上百篇新闻稿,8万字的援疆新闻集《援疆路上“新”遇见》也即将成册。我深知,只有做甘于奉献的人,提升“无我”的境界、增强“有我”的底气、修炼“忘我”的精神,才能无愧于援疆事业,不负青春韶华。

  温润如玉,援疆是一个涵养修炼的理想道场。“玉”,即美石,象征着纯洁高尚的道德修养。古人云:“谦谦君子,比德如玉。”到新疆后,我越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从而更加谦虚、虚心地学习,更加注重内在美德与平和智慧的培养,处处谦逊友善,力求成为一个思想纯洁、品行端正、正直宽容的援疆人。

  在指导维吾尔族女孩阿米娜新闻写作时,尽管她基础较为薄弱,我始终给予鼓励和表扬。每当她的稿件发表,我都会第一时间转发给她,给予她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与团场同事相处时,我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优点,常常感恩他人的帮助,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通透豁达、温润如玉。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边疆工作生活,我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哲学、美学等34门课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书籍中汲取力量,在奔波天山南北的行程中寻找智慧。我坦然接纳边疆的孤独,学会以独特视角审视世界,用智慧化解矛盾,让自己变得豁达、坦然与通透。

  边疆艰苦的环境、特殊的工作条件,磨炼了我的坚韧与不屈,让我如同玉石一般,即便历经风雨侵蚀,依然能保持原有的光泽和硬度。援疆经历弥足珍贵,援疆情谊日久弥坚,援疆工作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