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充满童趣形式回溯生命进化历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4
“这是当时恐龙们散步的地方。”负责研学营的夏宁老师说。她的语调轻快、俏皮,就好像“当时”不是指一亿多年前,而是昨天晚上。就要进入帐篷准备睡觉的孩子们,情绪瞬间被这句话点燃,说笑打闹声此起彼伏,把不远处池塘里的蛙鸣都给压下去了。
——摘自《重返白垩纪》
由电影《侏罗纪公园》引发的全球“恐龙热”,几十年来未有退潮。中国恐龙研究后来居上,目前是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重返白垩纪》(春风文艺出版社)力求以文学的方式让“中国恐龙”的精彩故事,实现从专业研究人员到少年儿童的传播。
《重返白垩纪》是一部感悟生命与爱的长篇幻想小说。故事以10岁小男孩星浩的一段白垩纪研学生活为主线,以儿童视角呈现人类史前古生物群的样态,以充满童趣的形式回溯生命进化的历程。作品合理地运用了跨时空叙事视角,把人的成长故事与远古生物在生命演化中的智慧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自我生命的蜕变和重塑。
小说塑造了执着追梦的少年形象,一场非比寻常的恐龙世界历险,让懵懂孩童实现了对生命的成长感悟。学习成绩平平的星浩从小对古生物感兴趣,他怀念小时候和爷爷在田中寻宝的快乐,可是父母并不能理解他的想法。星浩和小盗龙的相遇,激发了一个少年深藏的好奇心,凭借已有的知识积累,他出发去找寻答案。勇气与信念支撑着星浩果断地应对扑面而来的惊险处境,在和小盗龙的朝夕相处中,日渐体会到古生物世界的无尽奥秘。面对长大的困惑和迷茫,生命演化的伟大与神奇让星浩找到了内心那根缠绕成团的线头,由纷繁迷乱走向坚定明晰。这段跨越时空的历险,见证了梦想因磨砺而闪耀,因爱的守护而明亮。
与异时空的科幻题材小说相比,《重返白垩纪》的幻想基于真实的古生物化石的一些重大发现,它传达给少年儿童的是与古生物相关的科普知识,例如在白垩纪出现的喀左中国暴龙、克氏龙、鹦鹉嘴龙、潜龙,以及恐龙向飞鸟转变进程中出现的小盗龙等,它们的形姿样貌以及远古的自然生态都透过文字呈现而出。作家秉持着科学严谨的创作态度,深入古生物研究现场,探究、梳理繁杂的知识体系,将其巧妙自然地融入故事里,既保持了小说叙事的文学性、可读性,又兼顾了古生物专业知识的严谨性、趣味性。不可否认,这增加了小说的创作难度,作者在一次次自我思考、疑问、推翻、重置和突破中,让故事的样貌日臻完善,使文学与科学实现了完美融合。
生动有趣的故事叙事,让小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古生物发展在世界的重要地位,激发对古生物、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评价道:“基于近年来的一些重要化石发现,作者通过极其巧妙的构思,以极具想象力的形式,描绘了白垩纪的辽西大地。这是一部生动有趣的小说,也是科学认知的展现和我们对地球生命的思考。”
生命教育同样是《重返白垩纪》的重要主题,作者以地球存在的宏大视角反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对生命的延续提出了挑战,纵观远古生物的进化历程,每一种生命的延续都竭尽全力,看似弱小却蓬勃向上——生命的意义或许就是如此,每个个体都是一束光,无论如太阳般耀眼,或如星星般闪亮,只要有生命的原点,就会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