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论文“AI禁令”能提升学术诚信度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3
近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引发广泛讨论,其中的“六个禁止”尤为引人注目,比如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作出详细规范。
这一《规定》的出台,体现了高校在数字化时代对学术诚信的高度重视,但也引发了关于AI工具如何合理运用于学术写作的深层次讨论。AI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术界、期刊界不得不正视其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问题。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文心一言等已经具备较强的文本生成能力,在论文写作中,它们可以快速提供结构化的内容,甚至直接输出整篇文章,这无疑对学术诚信构成挑战。学生如果依赖AI生成论文内容,甚至将AI生成的内容直接提交,而非基于自身研究所得,这无疑破坏了学术诚信的基本原则,且使得学术成果的原创性难以保障。
截至目前,论文文本中AI生成内容占比(AI率)的有效检测工具确实相对缺乏,尽管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声称能够检测AI生成内容的工具,但它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考究。实际上论文原创性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而AI的出现只是让这一问题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更加凸显。真正的原创意识,不仅依赖于规则约束,学科本身及其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尊重,更需要建立在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深度探索上。
值得探讨的是,《规定》提出的“六个禁止”中,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的规定,也引发了学界对合理使用AI的热议。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AI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许多学术期刊、国际会议的论文写作,都允许作者使用AI进行语言优化。例如,非英语母语的研究人员,在提交国际期刊论文时,常常借助AI工具改进表达,提高论文可读性。另外,如果全面禁止AI翻译,是否会降低学术研究效率,甚至限制学生获取前沿信息的渠道,同样需要考量。
复旦大学出台的《规定》,为高校学术规范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也给学术期刊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在提高学术诚信和培养师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之后,随着更精准化的AI检测工具的出现,高校和学术期刊都需要在技术应用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培养师生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感,维护学术诚信和提升学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