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常感“自愧不如”,时时见贤思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0
即使是与我相熟的人,大概也不会相信:拥有高级职称、常常登台介绍工作经验,也获得过一些荣誉的我,却很不自信。每每看到别人的上佳表现、听到别人的不凡业绩、见到能力高于自己的人,“自愧不如”的愧疚,常常油然而生。
“自愧不如”,不仅常常留在我的脑海里,而且时时从口中流露出来。自卑,曾像枷锁那样缠绕着我,让我信心不足。正因为如此,对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我总是“羡慕不已”“自愧不如”。
我出生在普通农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没离乡(当时称“公社”),就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18岁时,为了改变生存的窘况,我从东北来到西北。在当了3年农工之后,碰上了“十载难逢”的高考,与全国570万考生一道挤了一次“独木桥”。虽然挤过了“独木桥”,却没有跨入所报的大学,也没有选学向往的专业,这就让我一直感到自卑,对那些凭着自己实力考进名牌大学的,总是“心存敬意”“羡慕不已”。
人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高考来说也是如此:因为我当年所报的3所大学,没有一所是本地的,且都是重点大学,现在看来,那时的我,是缺少自知之明的,我的实力还不足以让这些名校对我垂青。虽然经历一番波折最终上了没有报过的学校、学了没想学的专业,但看到同学们个个气度不凡、素质很高,我的失望很快就消失了,只剩下埋头学习、努力赶超的份儿。在一次课间休息时,我听到两位同学在谈论一位我不熟悉的古代诗人,我顿时就有了“自愧不如”的自卑感。
我的自卑感,大概是与生俱来的,自懂事起就感到处处不如人,也从不敢“显山露水”。20岁前,最“扬眉吐气”的一件事,就是在升高中的统考中考过第一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写作有点着迷,我的习作也多次“发表”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一度为此沾沾自喜。后来,偶然听说邻班有个同学给《人民文学》杂志投稿,还收到了编辑部热情鼓励的回信。这让我心生羡慕,因为我当时还没有勇气向文学刊物投稿,更不要说是高不可攀的全国性文学刊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业余写作进入忘我状态,杂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各种题材、各种体裁都广泛涉猎。勤奋笔耕,让我在一些报刊上露面,但我仍然不自信,因为我虽然发出了一些稿件,但退稿则是大量的。用稿与退稿也不成比例。有一次,有个不太熟悉的年轻人,在我的住处说起他的写作,透露他曾在全国知名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又受到了“刺激”:看来,我还差得远啊!
当地有一家通俗文艺刊物为培养作者,办了一期创作培训班,我踊跃报名学习。其中,有位创作丰硕的“班友”,已有作品在这家刊物的头条推出,我“自愧不如”、敬佩不已。为此,我加足马力,奋起直追,在编辑部老师的鼓励、支持下,也发了个头条,这才稍感安慰,当然,我心里明白,这可能含有鼓励的成分。
成为《光明日报》的驻站记者后,让我“自愧不如”的人和事就更多了。刚到记者站,老站长就到外地采访了,我一人坚守岗位,工作还不摸门路。其间,有位军官来到记者站,说他刚刚在《光明日报》头版发了一篇报道,颇有几分自豪。他走后,我打开报纸浏览,发现此稿确实刊登在了突出位置,内心羡慕不已。因为我进报社有段时间了,还没有在头版发过有分量的稿件呢!几篇小稿均刊登在二版(那时,《光明日报》只出4个版)。专业记者干不过业余作者?我岂能无动于衷,又怎么能“坐得住”?
1987年初,老站长调往外地,记者站剩下我一人。虽然努力投入工作,但仍感力不从心,便有了能力不足的恐慌。在我前面,一批业务成熟的老记者,不断呈现精品力作,与我脚前脚后进报社的年轻记者,也都各展所能,进步神速,有位比我大几岁的记者,进报社几个月后就发出一个有分量的头版头条,报社业务研究刊物上还介绍了他的采写经验,这让我感到“压力山大”:自己何时才能发出这样的重头稿件?
面对地盘小、人口少、经济文化落后等不利的条件,我不能攀比、不能气馁、不能抱怨,更不敢懈怠,只能多下功夫、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处处不如人、事事难争先的局面。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渐渐引起读者关注: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所在1992年4月16日专门举办了“庄电一新闻作品研讨会”,与会领导、专家、前辈肯定我“走出了一条扎扎实实的路、成功的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鞭策。此时,我当记者还不到7年时间。
此后,我不仅发出了许多记者不写、不屑于写,也写不出的稿件,参加了许多记者未能参加的活动,而且受到了许多记者没有受过的表彰,这也让我多少增加了一点自信。虽然如此,在接触一些杰出人物、听闻他们的突出业绩时,我还会心生自卑、“自叹不如”。
当记者30多年,每每看到水平高的文章,我都由衷敬佩,敬佩之余问自己:这样的文字,我能写出来吗?
我“自叹不如”的感叹,并不限于写作。同龄人和晚辈的突出业绩,也会让我看到自己的差距,既感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感叹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时时都有危机感。
对许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我都充满敬意、发自内心地反省:一个残疾人创造了健康人都未能创造的奇迹,我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消极、懈怠呢?
就这样,内疚、自责、反省,都变成了我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的动力。
当然,我的“自愧不如”,不是嫉贤妒能,不是灰心丧气,也不是自暴自弃。相反,我的“自愧不如”,让我看到差距,也让我明确了努力方向,也正是“自叹不如”的感叹,让我不敢停下脚步:在职时是如此,退休后仍是如此。见贤思齐,是我一生的目标。
在我看来,“自愧不如”,并非坏事,也不是妄自菲薄。“自愧不如”,是一种清醒,是一种自警,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自知之明。如果能在“自愧不如”中找出症结所在、明确了努力方向并且能持之以恒,那么,“自愧不如”的事,也许就会越来越少,让自己昂首挺胸、问心无愧的事,就会越来越多。
需要注意和警惕的是:“自叹不如”多了,有人泄气了,有人麻木了,有人没信心了。如果没有激发出上进的动力,那么自卑就变成自暴自弃了。
在现实生活中,坐井观天、自鸣得意者也大有人在,他们不但不会“自愧不如”,反而藐视他人、抹杀别人的成就,甚至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无限夸大自己之长,这样的人是难有大的进步的。
保持“自叹不如”的清醒,并不是要自己在所有事物、所有人群中都高人一筹,因为这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世上没有人能“包打天下”、堪称“全才”。社会有分工,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能要求人人样样精通,处处争强好胜,只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看到自己的差距,并且为缩小差距而不懈努力就够了,不必为自己在不从事的工作、不熟悉的领域存在欠缺而焦虑不安,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其他领域、其他人的经验,弘扬各个领域杰出人物的精神。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所以能从低起点起步、一步一个台阶,逐步摆脱能力不足的恐慌,就是因为我对自己的短处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水平有比较客观的判断,且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自愧不如”的心态,让我保持了一份清醒,也让我有了不竭的动力,催促我不断地见贤思齐。
(作者为《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原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