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后,“花木兰”与今人见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0

  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发布会现场诵读《木兰辞》。 本报记者 章红雨 摄


  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中华书局 供图


  本报讯 (记者章红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流传千余年的《木兰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人物花木兰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1月18日,花木兰以3D超写实数字人形象出现在今人眼前。

  这是中华书局在成功推出苏东坡、李白、李清照等3D超写实数字人基础上,与山西省大同市携手挖掘新乐府双璧之一《木兰辞》,共同打造的城市形象“代言人”。

  在当天在京举办的“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新闻发布会上,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肖启明,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张宏,大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同市文明办主任李雁侠先后致辞,他们认为,打造“花木兰数字人”正当其时,是推动传统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益探索,也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创新实践,更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贡献的一份绵薄之力。

  据介绍,2024年5月11日,在大同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天下大同木兰有礼”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启动,吸引众多创作者踊跃投稿,为木兰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7月19日,大同日报传媒集团与中华书局旗下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定制开发及衍生服务合作协议。2024年底,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双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双方将推动实施《花木兰文化科技产业发展三年计划》,不断完善“花木兰数字人”的形象与功能,拓展应用场景,加大文创开发力度,强化与各方的深度合作,努力让木兰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衣若芬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冷卫国分别点评了花木兰IP的开发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冷卫国认为,大同在古代一直是多民族融合地区,也是《木兰辞》的历史上演地。此次发布的“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是文化与科技、艺术与历史的融合。花木兰形象将从多方面提升大同的文博、文教、文旅事业,赋能大同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