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

摄影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作者:程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1927年,新文化运动先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半农写了一本关于摄影的小书《半农谈影》。该书一上来就假借作者好友钱玄同之口提出了一个对于摄影普遍的偏见,“凡爱摄影者必是低能儿”,因“摄影太容易了:无论何人,五分钟之内保可学会”。刘半农是中国摄影史上著名的摄影团体光社的重要成员,想必是听了太多这种可笑的论断,遂著1.4万余字的长文来批判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摄影分“复写”与“非复写”两大类,“复写”即“写真”,是把事物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非复写”即“写意”,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着照相表露出来。在刘半农看来,摄影并不简单,反而可称得上艺术,因为照片寄寓了摄影者的意境,读者能在其中找出一些“美”来。

  刘半农的摄影观念代表了中国摄影艺术创作启蒙时期的主流思想。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批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知识分子在摄影艺术领域积极探索,将照相从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提升为一种带有个人审美趣味的艺术表达形式,促成了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批具有主体意识的摄影家纷纷登上舞台,如老焱若、陈万里、吴中行、刘半农、舒新城、郎静山、张印泉、骆伯年、庄学本、金石声等,他们的摄影创作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报纸的摄影副刊、摄影杂志、摄影画报以及年鉴、展览作品集等各种摄影出版物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出现,给摄影者提供了交流经验和发表作品及文章的园地,亦为摄影艺术的繁荣推波助澜。这段历史,以及这些摄影家和他们的作品,便构成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这本书的第一个篇章。

  将这批构建了早期中国摄影独特美学体系的摄影家作为中国摄影故事的开篇,是一种大胆的处理,也透出一种文化自觉。这部由中国当代著名摄影艺术家和策展人荣荣主编的《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大致以民国时期摄影、新中国成立初期摄影、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摄影为分野,全景式展现了各时期中国摄影家对摄影艺术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同时,多位在摄影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重要学者、策展人、艺术家、收藏家撰写了专题文章,或梳理某一时期中国摄影的发展脉络,或从摄影艺术家和摄影文献的个案分析出发反映一个时代的摄影面貌,使该书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读这本书,我们会感受到摄影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以刘半农为代表的早期摄影家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语言,亦为中国现代摄影的嚆矢。全面抗战爆发后,摄影艺术在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争中以崭新的面貌发展起来,蜕变成一种锐利的斗争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摄影家积极参与新中国形象宣传与视觉建构,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摄影的道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摄影家的探索逐渐多元化,纪实摄影、观念摄影获得长足发展,中国摄影展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并在国际上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

  一部中国摄影史,也是一部民族文化不断认同和发展的历史。正如刘半农在《北平光社年鉴》二集序中所写的,“能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趣与韵调,借着镜箱充分地表现出来,使我们的作品,于世界别国作品之外另成一种气息,夫然后我们的工作才算不枉做”。《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展现了百年来中国摄影艺术千姿百态之样貌,亦折射了中国摄影人的文化自觉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