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多声鼓吹乐曲集》
揭开贵州鼓吹乐阴阳文化神秘面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珍贵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该重视和传承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发现、采录、收集、宣传侗族多声鼓吹乐是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侗族多声鼓吹乐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贵州民间已面临消失的危险,亟待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和传播。
《贵州侗族多声鼓吹乐曲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是对侗族多声鼓吹乐进行收集、整理的首部专集,入选2022年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作者徐小明教授长期从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对民间鼓吹乐方面尤为关注,他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10余年,对侗族多声鼓吹乐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探索。这部曲集收集整理的曲谱主要来自从江、黎平、榕江三县侗族南部方言地区,这也是侗族多声鼓吹乐最集中、最富特色的区域,再往北面的剑河、三穗、天柱等方向去,侗族鼓吹乐的多声性由南向北逐渐弱化,最终被同度演奏所取代,和侗族大歌由南向北逐渐弱化的现象如出一辙。
2017年8月,第二届唢呐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唢呐展演在陕西米脂举行,徐小明教授带领一支由6人组成的贵州侗族民间鼓吹乐组合首次走出大山,在全国性展演活动中亮相。他还为展演活动举办了一场关于侗族鼓吹乐的专题讲座。正是这次讲演,让人们得以近距离认识这一十分罕见、珍贵的西南少数民族鼓吹乐品种。
《贵州侗族多声鼓吹乐曲集》中的“多声”,不是西方音乐理念中的多声,而是古老的阴阳文化在西南地区的民间留存。鼓吹乐阴阳文化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索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文化发展史提供重要依据。揭开贵州鼓吹乐阴阳文化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一窥远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没有中断的文化承续脉络。
从纵向结构来看,阴阳(公母)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两支唢呐主要以高低八度关系重叠演奏,以高低八度象征公母关系;二是除了高低八度外,还有其他各种音程重叠的演奏方式。根据目前的发现,第一种形态在贵州各民族的鼓吹乐中普遍使用,在多声性鼓吹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使用面积几乎涵盖整个贵州省;以第二种形态演奏的民族主要有侗族和布依族,而侗族无论在鼓吹乐曲目的数量上、音乐形态的丰富多样性上以及使用的广泛性上都更显突出。应该是受侗族民间声乐的影响,侗族大歌的多声性已经明显地影响到器乐领域。这是侗族在接受其他音乐文化时将其按自己的审美理念、生活习俗等进行改造的良好范例。只是当今学界对侗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多声性侗族大歌方面,而侗族器乐的多声性表现少有人问津,涉足侗族鼓吹乐的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
《贵州侗族多声鼓吹乐曲集》的出版,填补了西南少数民族鼓吹乐研究的空白,对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形态与民族文化背景之关系、民歌与器乐之关系的探索都有所助益,可供民族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音乐教学等领域学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