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穿梭》

以文学视野触探情感的“算法”

作者:陈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黄蓓佳的新作《极地穿梭》(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聚焦人工智能的“现实之用”,经由一场跨越代际的北极之旅,探究情感与科技的“并轨之道”,以文学的视野触探情感的“算法”,以可能性的蔓延追问“智能之维”,是一部卓有思考力与震撼力的别样现实主义小说。

  《极地穿梭》讲述了少年修小虎在“程序妈妈”的陪伴下度过了宝贵童年的故事。这个看似荒诞的设定被谙熟写作之道的作者放置在合理性的背景之下:作为极地科考队员的妈妈,这一身份让其具备“合理性缺失”的客观条件;作为程序员的爸爸,其工作性质则为程序的研发提供技术上的合理性基础;而这个AI飞速发展的时代,既让情节建立在合理的土壤上,又因发展的速度超越人的认知而让情节在疑虑中被确信。

  小说以不少的篇幅书写爸爸失业后一家人发生的变化,修小虎拒绝搬离熟悉的学校,奶奶准备好搬家的箱子,爸爸却最终放弃优越的工作而继续留在这里。在小说的隐藏叙事中,作为程序员的爸爸不但要日常更新程序,更需要去“补足”信息。环境的更换会让作为事实“搜集器”的爸爸失去对修小虎生活情况的把握,所以他选择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帮助AI为修小虎提供一个幸福的童年。因此,无论是文中爸爸的疲惫与返场,还是程序妈妈能够准确说出修小虎朋友的幼年情状,都有其真实性依据。那些程序妈妈作出的破解之法,其原初的“代码”都是爸爸的设定与更新,是他把密不透风的爱编写进程序妈妈的“性格”与行动里。由此,作家以隐形书写,向我们庄严宣告:人工智能之用,善恶由“人”,其魅力应是对人心的显影,对智能时代的应对之法,应是以碳基生命的温度完成情感的“算法”。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北极熊奥斯卡,被自然孕育在人家里的雏鸟和被奶奶同意“收养”在院子里的鸭子,以及动物园之行中那些与小朋友同吃同睡的动物。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和选择,张扬万物的主体性。北极熊奥斯卡是虚拟之物,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人工圈养之物,雏鸟与鸭子是被自然“投放”在人类生活之物,它们都不在自然的“语境”下,却无不承载着个性与对人类的意义属性。这同样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维度,与人工智能相同,这些文本中的动物之存在与发展都与人直接相关,那么如何对待它们,便也具有互参性。

  对奥斯卡与小鸭子的援助,对雏鸟回归自然的释然,与动物园中的动物共同“生活”的一天,都需要对道德的遵守与情感的护持。我们能把陪伴了小虎童年的AI称为人,是因为“她”具备我们基于道德与情感给出的主观判断,“她”可以看作是人类血肉丰满的主体性“物化”后的存在,表达了作者对于人工智能“危机”的思考。长大后的修小虎坦言,告别童年后他明知妈妈是一个程序,也曾多次与智能妈妈沟通,这便是明证。

  相较于被赋予情感主体性的人工智能,那些了解了真相的大人,以及猜测到了事实的孩子们选择隐瞒小虎,他们所构筑的“场”,才是小虎幸福童年的真正依凭。同学们在真相与AI的虚拟现实中选择了AI,他们选择与小虎一同相信北极与妈妈的存在,而他们也在细腻的情感中真正获得了主体性的源泉。也正是这群孩子,让读者明白人之所以为万物灵长的根由,也更坚定地确信人与人工智能的根本分野,从而为“之后”的选择打下交融着理性与感性、融合着悲悯与希望的伏笔。由此,一部小说,为孩子们奠定了人工智能时代主体性的底色,也在很大意义上向我们诠释了智能的另一重维度——情为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