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

以艺术与历史双重视角讲述粤港“秘密大营救”

作者:刘诗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侵略者把魔爪伸向寄居香港、坚持为抗日发声的文化界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周密部署,全程未牺牲一人,安全转移保护800余人,完成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粤港“秘密大营救”,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图文并茂,通过艺术与历史的双重视角,全面讲述了粤港“秘密大营救”背后的文化守护传奇。

  中国共产党人与爱国文化精英的“丹诚相许”。1940年冬,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为了保护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中国共产党把众多文化名人从重庆、昆明、上海、桂林等地转移至香港,继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香港沦陷后,文化界抗日爱国人士处境危急。中国共产党怀着对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与尊重,在危难时刻调动多方力量,历时近200天,与日军、伪军、土匪等斗智斗勇,严密安排四条营救线路,成功保护了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众多文化巨匠在内的800余名爱国人士,此次营救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营救人员之多,安全程度之高,堪称奇迹,茅盾称它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粤港“秘密大营救”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爱护,加深了知识分子对党的信赖,对推动全民族抗战起到了关键作用。

  爱国华侨廖安祥与爱国文化名人的“丹诚相许”。廖安祥原籍广东梅县,爱国爱港,他在粤港“秘密大营救”行动中,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转移营救文化名人。当时日军封锁了港九海面交通,扣留了船只。廖安祥从中调度机动帆船、大驳船与小艇,建立抢救文化人离港的“海上交通站”,顺利转移何香凝、柳亚子等文化名人。为了支援抗战,他还应约到社会关系较好的惠州开办源吉行,一方面掩护文化人名往来,一方面在经济上支援抗战工作。而文化名人也与廖安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向他赠送丹青墨宝。1992年,他把珍藏多年的103幅名家书画,悉数捐赠给梅州嘉应大学(现嘉应学院),此次特展展出了其中的46件精品书画,展现了文化人在战争年代的铮铮铁骨、艺术追求与家国情怀。

  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前途的“丹诚相许”。本书作为特展的汇编结集,涵盖了展览展出的相关照片、手稿、图书、书画真迹等珍贵的艺术文献,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廖安祥等众多人士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敬意。中国共产党人、爱国文化名人与积极投入抗战的社会各界人士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披肝沥胆,置生死于度外,共同谱写了一曲抗日救亡大合唱。

  粤港“秘密大营救”已过去80余年,但历史不会被埋没,曾经的抗争永远会铭记。《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一书,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更是一曲对英勇与智慧的深情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