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熟语里的黄河》
贴近黄河气息 读出岁月酝酿真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黄河是华夏的一部大书,是永远翻不完也读不尽的自然之书、人文之书。千年万年,蜿蜒如龙的黄河就是这样书写着锦绣神州,笔画遒劲、文句奔跃、标点显豁,形成明确的段落,描绘了中华的文化地貌与历史轮廓,一直滋养和激励着“龙的传人”。千年万年,黄河两岸的子子孙孙,源源不断地从这条大河吸取力量、获得智慧,传诵祖祖辈辈积累的古谚常言,一代一代又一代。
长河有常言。常言,多采用常见词语,精练、形象、鲜活,形式固定,广为流传。人们常说的俗语、老话、俗话,是其通俗的叫法,“古人云”“古语曰”“古有言”则更为文雅。常言、古谚、成语、格言警句、箴言、歇后语,历久凝结、世代惯用,可统称为熟语或习语,涵盖了西俗与东谚,积淀着古语旧典,并且不断吸纳着新词新句。熟语通常被用来描述现象、概括规律、表达共识、总结生活经验和历史教训,甚至由之反映民族品格、文化精神。与黄河相关的熟语,既是这部长河大书经年凝成的恒常道理,也是中华儿女展读此书而常读常新的心得表述。历经时光的打磨,它们就像河川反复冲洗的颗颗卵石,质朴、简练、成熟,葆存着内在之美。文化风俗的潜浸默润,让它们渗入寻常生活,广为人知,平常无奇却有味,值得细细参寻。
《熟语里的黄河》(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由黄河这部大书衍生而来,采拾河系上下的众多熟语,细加琢磨,阐微知宏。作者谷卿博士同时也是黄河这部巨著的有心读者,贴近黄河的气息,读出岁月酝酿的真味,拈取人们熟知的一系列熟语,探渊源、捋条理,展现其所折射的深广意义。
全书分为16章,起于《黄河之水天上来》,收于《大河向东流》。长河自西向东,初发源而终归海,但是全书并未按照首尾关合的模式,自然结束于黄河入海口,而是贴合着河脉引导的东流不停、前赴不已之势,在末章依然保持行进的动态。最后的句号就此转化为省略号,全书的收尾不是终结而是仍在前行。黄河的奔行永不止步,文笔的畅行也带着长河的连贯之气,向着民族根脉,持续深入。
跟随笔端的走势,体会作者的文心,视线穿行在自然风物与民族文化之间,天象—地理—人文、物貌—史事—祖迹、世情—人意—民气,西来东往纷纭眼底,说古谈今萦回胸臆。作者采拾的16条熟语,“人”是贯穿其间的主词;黄河哺育的中华儿女,更是撑持全书的筋骨。人的品格,炎黄子孙的志气,华夏文明的根性,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共同体,自微而宏,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成为统领全书的正脉。回望首章,作者以寻根溯源为全书确立了基调,上探河脉之源,深探民族血脉和文化根脉,深探中华基因底层的根脉意识和家园意识。知来处,知去向,跟随作者一路走到全书的末章,黄河无论如何绕弯、改道,最终一定会奔向大海;人生与人世也莫不如此,九曲百折、千难万险,都不能阻挡浩浩大潮,向前、向前。认准正确的道路坚定前行,个人应当保持这样的信念,整个民族同样要坚持这样的信念,永进而常新。
《熟语里的黄河》选取的这些条目,就像河滩上的一颗颗卵石,经受了历史文化的拣选与磨洗,耐心等待着小读者的品读,以小观大。作者沉潜于时光之川,细心捞取这些质朴的石子,又像从黄河这部大书的字里行间挨个采拾素洁的片羽;善加拂拭和赏味,如实呈现质地、纹理,显发其默存的英华,开掘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