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1840-1949)》
多维阐释国人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向往追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知识界不懈探索和思考,逐步积累而成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郑大华教授新著《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1840-1949)》,呈现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演进的脉络和样态,从思想维度诠释了国人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向往和追求。全书50万字,同时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通读全书,具有4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凸显领袖人物民族复兴思想的先导作用和历史地位。思想是因人而产生、因人而存在的,特别是领袖人物的思想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最大、影响最深。在探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开民族复兴思想的先河,视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李大钊提出“青春中华之创造”和“中华民族之复活”思想,对民族复兴道路作出了选择;毛泽东对于民族复兴的内涵、进程、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设计,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论》对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进行了具体考察,体现了中国革命先行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于中华民族复兴问题探索的先导作用。
二是纵向历史考察与横向专题研究相结合。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生成和演进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民族危机加剧之时,往往是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勃发之时。《通论》重点考察了甲午战争前后、五四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兴起和演进,初步勾勒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萌发、发展、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时代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演进的内在关系。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讨论最多的问题。《通论》再现了民族复兴背景下中国学术界的讨论和贡献,马克思主义学派发起的“学术中国化”运动以及“文艺的民族形式”的提出和讨论,蕴含通过学术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旨趣。这些专题研究,拓展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研究的空间,阐释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深刻学理和哲理。
三是史料发掘和史论创新相结合。思想史的本质是思想生成、思想演进的历史,研究思想史首先要发掘和占有丰富史料,基于史料才能对思想作出客观分析和评断,否则只能是空泛之谈,难以形成有说服力的论著。《通论》发掘了大量学术界关注较少的报刊史料,并再现了七七事变后“民族复兴节”的设立和纪念,这是以往学术界尚未关注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细节。同时,基于历史文献,《通论》对近代以来各时期、各人物的民族复兴思想进行客观评价,将思想呈现与思想阐释、思想评价结合起来,增强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学理性。
四是历史意识和现实关切相结合。历史、现在、未来是相通的,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观照现实、启迪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上实践进程,进一步达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选择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进行研究,体现了历史意识和现实关切的有机结合。《通论》追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赶超西方到中国梦、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两个一百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承接、创新和发展进行了简要梳理,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实现了近代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有效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