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饭局》
从饮食入手 品红楼滋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游大观园。到了拢翠庵时,妙玉烹茶奉上。贾母见状,说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读到这里,不少细心的读者都有个疑问:妙玉是怎么知道贾母不吃六安茶的?此前的种种猜测,在文本中并无直接或间接的依据,自然都难以站住脚。
而在著名红学家、央视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周岭的新著《〈红楼梦〉中的饭局》(北京大学出版社)中给出了更确切、更合理的答案。原来,六安茶茶性凉,不适于老年人饮用。贾母从养生角度考虑,自然不吃六安茶。妙玉是大家小姐出身,见多识广,了解六安茶的茶性,自然不会以此招待贾母,而是奉上了茶性偏暖的老白茶。
这种严谨理性的态度,探案般抽丝剥茧的思路,在《〈红楼梦〉中的饭局》里随处可见。该书从接地气的家长里短、一饮一馔切入,来讲《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分析小说独特、高妙的叙事方法和技巧,以及那些意在言外的人生哲理,同时将视野投向广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周岭所言,不少人觉得《红楼梦》是大部头,啃不动,“从饮食文化这条路进去,从吃喝玩乐这条路进去,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通过《红楼梦》能够增长不少的知识,尤其是能够了解很多今天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生活常态”。
与之类似的,还有乌进孝交租单子上琳琅满目的南北食材(据此,贾府的庄田似乎是个忽南忽北的奇特所在)、贾府南北融合的日常饮食习惯等。周岭认为,曹雪芹以真实可感的细节、指东说西的写法,营造出一种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艺术氛围,模糊了故事发生的时空,呼应了无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可考的创作原则,不知不觉地,带读者入梦,再推读者出梦。
众所周知,《红楼梦》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以波澜壮阔的场景、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而是把日常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周岭对小说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予以特别关注,在新著里进行了中肯评析。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通过文本提示,掷骰子的点数,不厌其烦地一步步理清了怡红夜宴的座次。16个人,一个挨一个坐着,占花名时有条不紊。这就是细节真实的魅力。此前,笔者读到这段情节时,常常会觉得冗长,干脆跳过去,现在想来实在可惜。这一点,用周岭的话说,便是“好比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
腊肉、秋油、蟹酿橙、碧粳米、开水白菜、糟鹅掌鸭信、风腌果子狸、酸笋鸡皮汤等,有的是小说中出现的食物,有的由相关文本延展出来,同样唤醒了读者挑剔的味蕾。汉武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庄、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与鸡聊天学问日增、北宋文学家范镇曾在荼蘼架下待客饮酒、八仙中的曹国舅是曹雪芹的祖先、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一生嗜蟹如命、乾隆皇帝曾用小银斗称量天下名泉……这诸多有趣的轶事传说,点缀在《〈红楼梦〉中的饭局》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撷英拾萃,写出了更宽广、更精彩的生活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