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史》

填补图书馆学史研究空白

作者:靳浩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图书馆学学术与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图书馆学史作为支撑。然而,一直尚无一部能够全面系统反映和总结中国图书馆学产生、发展历史的学术史专著问世,这限制着中国图书馆学发展,使得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都缺失了重要的一环。由王余光教授领衔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学史》填补了图书馆学史研究上的空白,对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本书共分十卷,前五卷为绪论和古代图书馆学史,后五卷则以专题形式,聚焦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从时间跨度上看,本书涵盖自先秦至民国两千余年图书馆学思想的变迁;从内容广度上看,本书不仅对历朝历代的藏书学、文献学等古代学术传统加以总结,还探讨自民国时期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图书馆学,并讨论二者在民国时期的碰撞与融合,内容全面,论说精当。

  对中国图书馆学内涵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范围与书写方式。因此,“中国图书馆学的概念”“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是否成立”是研究中国图书馆学史时永远无法回避的两个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在全面回顾了前人观点后,该书提出“从学术史的维度,中国图书馆学是在我国古代藏书文化的哺育下,在充分吸收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得以最终确立的”。从而确认了中国的图书馆学,既包括中国古代关于藏书整理和管理的学问,也包括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引入及其本土化的过程。这一基本观点,贯穿了全书始终。以此为基础,该书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指出“在古代藏书活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理论、方法,可以被称为古代图书馆学,同样也是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构成了古代各时期图书馆学史的内容框架。

  此外,对清末至民国图书馆学开展详尽研究,也是本书的特色与亮点之

  一。基于中国藏书学、校雠学学术传统的古代图书馆学,与西方舶来的现代图书馆学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民国图书馆学的双重底色。如何取二者之所长,找到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图书馆学,是时人密切关注并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为准确描绘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的学术全貌,本书以近乎一半的内容书写民国图书馆学史,对“民国图书馆学史书写”这一隐而未发的重要问题予以充分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编排民国图书馆学史的体例亦颇有特点。在从理论、教育与学术团体三方面分别叙述后,又为民国图书馆学人与文献学人立传,总结其学术成就与学术影响,面面俱到地把握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客观地描述历史情况,并予以准确的历史评价。

  总之,《中国图书馆学史》不仅以其全面的历史脉络梳理,深刻揭示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发展,同时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也为学界明确了研究方向。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图书馆学界缺少全面系统反映和总结中国图书馆学产生、发展历史的学术史专著的空白,为中国图书馆学史的体系化奠定理论基础,还将成为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