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育出版社编辑刘玥
把大象故事讲成全人类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还记得2021年全球瞩目的云南野生亚洲象北上南归吗?那趟旅程结束不久,一部大象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开启了自己的旅程,一“走”就是3年。2024年2月,云南教育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大象》图书与读者见面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文化之间的和谐,都涵括在《大象》的主题之中。“这些和谐可以归纳为中国传统智慧里的和而不同。《大象》实际上是把中国故事讲成了全球性的故事、讲成了全人类的故事。”该书责任编辑刘玥近日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减与不减”中找到共情
“有机会参与这个项目,让我经历了太多第一次。第一次参与主题出版重点项目,第一次和一流作家交流,第一次联合出版,第一次尝试出版融合,等等。”刘玥告诉记者,云南教育社以教材教辅出版为主责主业,编辑承担文学类选题的机会不多,重点项目就更少。由于大象选题的地域特征,被幸运眷顾的刘玥压力也不小。更何况此次合作的作家是杨志军。杨志军的“藏獒”三部曲堪称动物题材的“国民级”作品,2023年他以《雪山大地》折桂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接到《大象》的创作邀请时,尽管对这个“命题作文”并不熟悉,但是经过考虑,他答应了,原因在《大象》出版后才揭晓。
“在几个来回的改稿和交流中,我发现杨志军老师身上的诸多闪光点,比如他的直率、坦诚、高效,还有他的严谨、认真、执着。”
刘玥收到《大象》完成稿时很是兴奋,书稿不仅提前完成,看完书稿带来的极大震撼也让她久久难以平静。但她还是有点担忧,那就是55万字的篇幅,从市场接受度来看,对编辑、对出版社都是考验。
“从社领导到编辑部的同事们,大家都在讨论是否请作者作些删减,毕竟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手捧如此厚重大书阅读的人不多了。”刘玥告诉记者。
在与杨志军的深入交流中,刘玥也理解了,杨志军想要写的不是一部情节紧凑、快速推进的通俗小说,而是一部关于西双版纳、关于热带雨林、关于大象、关于所有动植物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象史诗。
沟通的另一个焦点,是小说的悲剧结尾。“在经过很多次讨论,也说了很多我的疑问以后,杨志军老师也接受了意见,作了调整。”刘玥举例说,修改稿中增加了比较细腻的情感铺垫,作品也更有感染力,最后也不是所有人和大象都失去生命。
拿到改定的稿件后,刘玥再次通读,缩减字数的想法已没有那么强烈,更觉得唯有如此体量才能承载这样内涵丰富的主题。
将“最好的样子”送到读者手里
为好书做嫁衣裳,是刘玥内化于心的坚守,《大象》的出版过程,让从业10余年的她有了更深的体悟。
“说到工匠精神,首先还是要说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刘玥最切身的感受是《大象》的编辑校对环节。不管是不是确定了“只修改硬伤”的原则,合作方新星出版社的编辑姜珊和云南教育出版社的年轻编辑唐诗奇,以及社里的校对人员,都尽可能把疑问点标示出来。“杨志军老师会针对每个点一一作回应,需要改的和不需要改的都清楚说明。”
而后就是对细节的打磨。以封面设计为例,刘玥清楚地记得《大象》先后生成了十几个封面,团队不断细化调整,选择既符合图书定位又符合读者偏好的设计,经过反复沟通和斟酌,最终选定了充满盎然生机的绿色版本。“在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想法,比如提出做类似特装书的装帧设计。最后我们达成一致,能够捧在手上好好阅读的小说,才是这本书最好的样子。”
对工匠精神的另一重感悟,缘于杨志军的另一件事。2024年2月底,《大象》新书首发式在西双版纳举办,媒体对杨志军进行了专访。“我们才知道,当初杨老师不着急安排采风行程的原因,竟然是他在决定写作之前,独自到西双版纳去了解、去感受。”刘玥也由此解开了心中的谜底。
正如书中写道:“现在此刻,我们出发,从西双版纳,从雨林勐养,去看看地平线那边想象之外的远方,是不是也有大象爱恋的土地,生长着一排排头戴羽冠的槟榔,和一棵棵浓郁醉人的依兰香?”
刘玥认为,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形成挑战,但在充斥碎片化信息、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静下心来阅读《大象》,就一定会发现她的美。
“为了这本书,2024年我一直不停地‘奔跑’。2月在西双版纳举办新书发布会,4月在北京举办出版座谈会,后来又在昆明、北京、青岛、青海等地举办多场新书分享和签售活动,获得专家和读者好评。7月,还邀请杨志军老师赴委内瑞拉国际书展与外国读者深入交流互动。也是在2024年,我们还开发了以大象故事为内核的AIGC视频作品,目前正在策划微短剧、有声剧、VR沉浸式展览等互联网产品,大象主题文创产品也在陆续开发中。”刘玥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