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版社数字出版运营中心运营总监李毅

从技术到文化 实现数字出版的跨越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在2024年初,《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曾向青岛出版社数字出版运营中心运营总监李毅提出了一个问题,“2024年如何让数字技术为文化理想服务?”当时李毅沉思片刻后答道:“关键是深度融合,让技术真正赋能内容。”在之后的出版工作中,李毅和他的团队以此为目标,交出了“AI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阅读”和“融合创新赋能教育出版”两张答卷。2025年来了,回顾过去的一年,虽然辛苦,但李毅却很满足,“我们用数字化的桥梁,让传统文化走向了更广阔的读者群体,也为出版业开拓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重塑少儿绘本阅读


  将出版从内容生产向智能化服务升级是李毅和团队在过去一年的工作重点。在谈到这一过程时,李毅反复提到一个问题:“数字出版的意义是什么?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数字阅读应该带来什么?”在他看来,出版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效率,更在于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深层的启发。无论是绘本的交互设计,还是教育平台的学习路径规划,团队始终关注的是“阅读如何帮助孩子提问、思考和创造”。“AI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孩子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但关键是如何用这些数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李毅说道。

  2024年,青岛出版社数字出版运营中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场景数字化阅读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团队通过整合AR、AI、小程序等多种技术,将传统绘本升级为适用于多场景的互动阅读产品。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点触与绘本中的人物互动,聆听角色对话,观看绘本动画故事,还能上传自己关于绘本内容的口头表达视频,并通过AI获得表达能力的评估。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正如李毅所言,这项工程不仅是纸质内容的数字化,更是阅读体验的深度革新。“以往孩子们翻开绘本,可能只是简单地翻页阅读;如今,他们可以‘读、听、看、玩、创’,全面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过去的一年,童书市场挑战众多,然而李毅却认为家长和小读者对于优质内容的渴求更多了。“多场景服务”不仅放大了版权内容的价值,还让绘本的生命周期显著延长。“我们还将绘本内容延展为动画片、音频节目和线下互动活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多元的文化体验。在节气主题的绘本中,孩子们不仅可以观察绘本中植物随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还能通过人物的对话讲解和小贴士的延伸介绍,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此外,孩子们还可以通过自主点触的方式,探索绘本之外的更多内容。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地融入到绘本故事之中。”李毅解释道。

  “我们的目标不是炫技,而是让技术为内容服务。”李毅强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场景数字化阅读工程”中,团队在绘本中加入了许多引导式的互动设计,比如通过AR扫描绘本插图,手机屏幕中会出现古代生活场景,孩子可以从人物对话或虚拟场景中获得线索,通过问题导向探索背后的文化故事。“我们希望孩子能从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他说。

  这一理念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场景数字化阅读工程”先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数字出版优质平台、山东省委宣传部2024年山东数字文化产业项目,其衍生的绘本动画片还入选了山东省广播电视局2025年山东省重点动画片项目,该工程在出版行业具有示范作用。


  实现智慧教育生态的全面迭代


  如果说少儿绘本的数字化改造是李毅和团队去年工作的一个亮点,那么“青知智慧教育生态”的持续迭代,则是他们迈向教育服务的重要一步。李毅告诉记者,2024年,“青知智慧教育生态”平台用户规模突破百万。通过整合AI测评、个性化课程推荐等功能,平台实现了“教—学—评—测”环节的一体化。

  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AI作文批阅’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习惯提供即时反馈,帮助他们提升表达能力;而‘AI阅读’则能推荐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书籍,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李毅说道。

  教育平台同样注重这种“阅读—思考—创造”的学习循环。例如,平台的AI测评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强调思维过程的记录和反馈。这种注重思维过程的设计,正是数字技术与教育内容结合的最佳实践。

  “传统出版需要突破原有的发行链条,把高质量的内容融入到更广泛的教育服务中。”李毅提到,通过数字技术,出版机构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读者的需求,为行业带来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未来的出版不止于出版


  随着AI、AR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在李毅看来,这种机遇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数字技术的进步为内容带来了无限可能,但它也要求我们对品质和责任有更高的标准。”李毅提到,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内容的安全性、适应性和文化内涵,仍然是每个出版机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虽然技术进步为出版行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李毅始终认为,技术不能仅仅为了技术而存在,最终的目标是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加高效、深刻的阅读与学习体验。面对未来,李毅充满信心。“我们会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通过大模型等新技术,进一步优化阅读和教育场景。未来的出版不止于出版,而是一种服务、一种陪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