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化纪实读物工作室首席编辑周熠
为时代留痕 为岁月传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2024年,是被尊重和被看见的一年,是坚持换来收获、积累实现突破的一年,是技术冲击梦想,信念仍坚的一年。”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化纪实读物工作室首席编辑、编审周熠颇为感慨。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耕耘得到了收获、付出得到了回报。
被尊重被看见
“为他人作嫁衣”、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是编辑的职责所在。默默耕耘在幕后,为作品“添砖加瓦”,编辑的工作“隐秘而伟大”。不被看见,是编辑的常态。“2024年,我竟然被请到台前,和作者一起感受一本好书带来的荣光。”周熠说。
11月16日晚8点,“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开启,广西卫视全程直播。在聚光灯下,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上台领奖,周熠作为获奖图书《“海牛”号》的责任编辑,也被邀请参会,并在“致敬编辑”的环节上台接受作者送上的象征荣誉的壮锦。
“第一次,我从幕后走到台前,享受出版带给我的荣耀。这份喜悦,我将终生难忘。”周熠说,之所以难忘,不是因为“出风头”,而是因为被尊重。她说,自己衷心感谢中国作家协会认可获奖作者的心血之作,也看到了每一部优秀作品背后编辑的全情投入和辛勤付出。
2024年炙手可热的词汇,非AI莫属。在周熠看来,AI给多个行业带来冲击,出版人也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魔力。
有一天AI是否会替代出版人,成为出版的重要力量?“是的,它会成为出版的重要力量,但我相信,它永远代替不了出版人。”周熠说,出版除了积累知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递情感。数据库再博大,也只是“无情”的资源;AI无论多么高深,它触及的只是人类的一部分情感。她坚信,出版人作为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一环,难以被替代。
积累实现突破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编辑要做出一本好书,也是如此。”自2007年成为一名出版人至今,周熠一直在坚持做原创图书。她说,多年跟进、多次修改、反复打磨,才能成就一部原创精品。
2024年,除了《“海牛”号》,令周熠记忆深刻的还有《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和《大兴安岭深处》。
《太行记忆》是国内首部记录红旗渠修建过程及其精神形成的口述史,从编写到出版历时7年,其中,走访、编写历时5年。在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领导和老师走访红旗渠修渠劳模、整理口述材料时,周熠就深度参与,告知采访要求和整理要求,提出需要增加采访的相关人物。
之所以能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一是因为周熠在2013年编辑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一书,积累了口述录图书出版的经验;二是在策划《太行记忆》时,她从图书馆借阅了与红旗渠相关的所有图书,全面了解了红旗渠相关的人和事。周熠还请作者寄来了《红旗渠志》,并从中摘录相关内容,作为“附录”放在书后,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口述故事。在设计上,周熠也进行了创新:全书采用分栏设计,注释在正文一侧,便于阅读且版式美观;标题颜色用双色(棕色),打破黑白单色的沉闷;除了每一个口述人物的肖像照,还精选近80张老照片,用文字与影像立体还原历史记忆;加入彩色插页,增强全书的艺术感染力。
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大兴安岭深处》,由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和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共同策划。2021年以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纪红建两赴地处北疆大兴安岭原始林区腹地的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该书用鲜活而温暖的人物故事,抒写了一首新时代青春之歌,用“90后”和“00后”的视角,展现在“林海孤岛”为国守护95万公顷唯一集中连片未开发原始林区的大爱,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隐形力量,是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之作。
周熠与纪红建的此次合作,得益于双方是相互信任、多年合作的好朋友。2014年底,周熠策划了《乡村国是》一书,“这是纪红建老师当时最想写的作品”。为此,他不辞辛劳、不计得失,独自一人上路,走访了14个省份的39个县(区、市)的202个村庄。2017年,该书出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众多奖项,成为见证中国脱贫攻坚历史的重要文献。
“四季更替,却又如一。希望自己一如既往热爱出版,一如既往专注于做一本好书,为时代留痕,为岁月留下记忆。”展望未来,周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