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融合出版与创新研发事业部副主任刘燕芳
融合不失本色 探索重在创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出版编辑人员正经历深刻转型,转型不仅要求编辑人员掌握扎实的文字功底和选题策划能力,还需思维由守转攻,拥抱数字时代,会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内容创作与传播。”回顾2024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融合出版与创新研发事业部副主任刘燕芳一直走在由传统编辑向融合出版编辑转型的路上,挑战之路虽然步步艰辛,充满挑战,却满载硕果,成就斐然。
这一年,刘燕芳尝试从出版内容形态、商业模式、工作方法等多方面探索出版的转型,不断学习新知,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这一年她还学会了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出版形态,从内容守护者变为知识服务商,以开放心态引领行业变革,为读者创造更多价值。在探索转型中,刘燕芳实现了思想和角色的转变。
跨界融合 探索新品
2024年,河南科技社以教育服务为出发点,以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为主线,围绕创新课程研发,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活化出版内容建设,自主策划7门校本课程,5门获评河南省级校本课程案例。
其中,《面塑棋遇记》《“豫”见旅行的植物》《衍纸艺术开启健康生活之门》《太空探索之去月球》《自然探索之趣玩植物》《奇妙的数学折纸》等精品课程的打造,创新双师教学模式,为教师减负、学生增智,打造特色化、系统化的精品课程,积极助力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的打造。围绕研学课程,策划开发了一门《追溯汉字起源 探寻甲骨奥秘》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课程内容通过视频课程+资源包+平台服务的模式,为中小学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形态,课程皆已上线并服务于上万名学生使用。”刘燕芳介绍。
在刘燕芳看来,创新课程的探索过程,实现了一个编辑的跨界融合,由传统编辑向一个产品经理角色的转变。“从课程方案撰写、内容编写、审稿、课程录制、动手实操、摄像、剪辑、配材、产品包装等全流程把控,实现课程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的探索。”
同时,河南科技社还注重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策划开发科学分级读物、科学分级实验学具包、科学分级实验视频课程等。
刘燕芳介绍,2024年他们尝试探索依据小学科学课程大纲设计,按学期分级设计学具包,每个学具包包含实验器材、实验材料、课程实验操作手册、视频资源示范等。“目前已实现开发科学学具包基础版24个、提升版12个产品的开发上线,同步开发的有劳动教育学具包18个。”刘燕芳说,学具包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科学实践材料,助力他们开启科学探索之旅,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刘燕芳认为,融合出版不仅仅是融入多媒体元素,如互动视频、音频解读等,更多的是站在用户学习角度,通过实践操作,激发读者思考与创造力,让知识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全面提升学习效果,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在她看来,编辑面临技术整合、版权协调、内容创新及用户接受度等多重挑战,“须确保多媒体元素无缝融合,版权清晰无误,内容新颖吸引,同时精准把握读者需求,以克服这些挑战,实现资源包的优化与创新。”
创新并行 传统犹盛
在融合出版的探索之路上,创新如同强劲的东风,为传统出版业务注入新活力,赋能其转型升级。刘燕芳介绍,河南科技社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使传统出版焕发新生,内容更加多元,传播更加广泛,业务影响力与竞争力显著提升。
例如,策划出版的《清华教授的思维训练课:创造力培养》一书,通过新技术AR、VR技术赋能,从纸质图书平面看原理、VR眼镜虚拟拼装体验,到实物模型现场体验,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图书,让实践“触手可及”。“图书+数字+实物模型,三位一体的互动形式,一下子让书中的内容‘活’了起来。”刘燕芳说,围绕创新研发课程,结合图书内容,目前正在开发“诗词中的科学”“成语中的科学”等跨学科实践双师课程。
同时,注重触达用户,探索新方式。为践行“书香河南”,助力科学教育,2024年,河南科技社邀请图书作者联合地市县宣传部、教育局、新华书店等,走进科技馆、走进校园、走进新华书店开展系列科普讲座。进校园单场讲座超4000人,线上观看超10万人,同步带动图书销售超千册。
在探索新的模式中,刘燕芳也注重挖掘新的图书选题。例如,在课程开发中,围绕郑州市启动百万学生科技馆研学活动,探索“馆校结合”举措,打造中小学科学教育“第二课堂”,策划编制科学课馆本教材、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活动,为重点打造河南省“馆校结合”科普育人工程品牌添砖加瓦。
“创新添彩,传统出版本色不失,和谐共生。”刘燕芳介绍,这一年,在社会效益方面,策划的图书《清华教授的思维训练课:创造力培养》入选2024年“中国好书·六一专榜”;策划的《中小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120问》一书入选2024年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作品名单;策划的“中国超级工程丛书”荣获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等。
刘燕芳表示,作为一线编辑的探索创新,须持续保持跨界融合、拥抱新技术、积极探索转型模式,推动出版界持续前行。须保持优良的特质,持续保持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不甘于平庸,设定高目标;在创新的道路上,不骄傲,保持踏实本分,学会能延迟满足感;对重要的事情保持判断力。